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落实文化引领,探讨破题选题(二)

作者:整理/张延杰 摄/丛林    
2021-03-17     浏览(151)     (0)





  本期主持人:张延杰(儒学高等研究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山东大学落实文化引领战略是在践行“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宗旨,也是将山大文化和山大精神注入学生培养的积极实践。文化看似不是有形的存在,却无时无刻不对人产生影响。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和待人接物之道,正所谓“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正是这个道理。但要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仅有知识是单薄的,“人无德不立”,德行是更为重要的修为。正因如此,对德育的重视显得格外重要,落实文化引领战略更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当更多个体将继承山大精神和传播优秀中华文化内化于行动,山东大学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的目标才会更加真切和丰满。本期栏目接续上期为何以及如何落实文化引领战略的讨论。
  王学典(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
  我们要发展,但我们更要价值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不能低估。儒家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希腊文化塑造了欧美国家,民主精神塑造了北京大学,科学精神塑造了清华大学,都是文化所起作用最显著最经典的案例。
  文化的核心和本质是价值观,是价值标准,是价值体系,是价值倾向,是价值选择。我们需要发展,但我们的发展不能不择手段;我们需要金钱,但我们的金钱不能来路不明;我们需要项目,但并非所有的项目都有同等价值——我们必须看这个项目及其运作方式对学校形象的影响;我们需要名人需要大家,但并非所有的名人所有的大家对学校的影响都是正面的——一个让大家厌恶的“名人”,一个让人人唾弃的“大家”,对学校对学生的作用可想而知,而这样的“名人”、这样的“大家”如依然被学校当作宝贝,当作可居的奇货,那偏差可能就更大了。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一点,我们要发展,但我们更要价值!在这方面,每个学校都肯定有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选择。
  山东大学如何选择自己的价值观,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换句话说,山东大学的价值追求是什么,毫无疑问,这是极端重要的选择,也是极端艰难的选择。山东大学价值观的基础毫无疑问必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针对全社会的,是针对各行各业的,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原则性的规定和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各个界别各个单位必须有和自己直接业务相关的价值准则。譬如,作为学校,我们必须立德树人。这是所有教育的价值观。这四个字事实上字字重如千斤!这四个字重在哪里呢?它实际上排除了一种追求,这就是单纯的知识追求和知识传授,换句话说,我们绝不能培养高学历高智商或学富五车的小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投机成性的机会主义者,乃至无恶不作的罪人!
  在立德树人这个对所有学校的总要求之下,山东大学可以说又进一步把这个相对抽象的要求具体化了,这就是“为天下储人材,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这个宗旨事实上应该成为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宗旨,这个宗旨应该成为整个中国教育的追求。为什么恰好是山东大学能把立德树人具体化为这个宗旨,我个人感觉,这就是地域文化的力量,这就是儒家文化的力量,因为这个宗旨所指向的就是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就是儒家的天下主义情怀,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希望、天下的太平扛在自己肩上的使命与担当。
  我个人认为,山东大学应该旗帜鲜明地把儒家所崇尚的价值准则作为自己的准则,我们必须办一所和儒学发祥地、和孔孟故乡、和中华文明的摇篮相匹配的伟大的大学,否则我们就辜负了这片土地!现在,山东大学终于宣布文化是自己的终极追求,重申要把自己办成一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大学,这个选择将被历史证明是正确且英明的。为了实现这一点,为了把这一点具体化,本人在此建议,我们可否把《论语》看作和外语是同等重要的科目,并希望把这一点贯彻到山东大学的课程设置中去,特别是贯彻到思政课程和德育课程中去,从而为所有的大学做出表率,使我们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事业中走在全国教育界的前列!
  (本文系作者于2020年9月2日在中共山东大学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发言稿。)吴磊(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纵观人类历史,文化是重大时代变迁与社会变革的先导,也是国家民族强盛的灵魂,是屹立不朽的精神支柱。譬如罗马的强大,显于外的是构建大规模政治共同体的成功,化于内的则是共和精神的延续演化这个坚硬的文化内核的支撑,而罗马的衰亡,也源于这个内核的裂散。近代西方的崛起,也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后文化的革新密不可分。同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要和根本的是文化的复兴、文化的强健、文化的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的重要作用,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引领加强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力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这是我们实施文化引领战略的新时代背景。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同时,立足国情锚定自身文化的殊异性,才能精准勾绘国家民族的历史方位、时代任务与未来期许。尤其在当下,世界正在经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经贸、地缘乃至文明的冲突咄咄逼人。对此,从中国自身文化出发消解西方文化偏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寻求发展进步的最稳固根基,是实施文化引领战略的时代命题。
  文化引领,关键是以什么“文化”为引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凝练与集中表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是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要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三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引领,大学应发挥重要载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曾引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国家民族育才育贤是大学教育的题中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发展,有赖于大学教育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持之以恒。反之,文化也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依托和价值旨归。2020年9月,山东大学党委下发《山东大学文化引领战略实施纲要》,全面贯彻实施文化引领战略。这将为山东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注入新动能,并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四个自信”做出历史性贡献。
  实施文化引领战略,要面向这个时代,立足“两个大局”,全面把握党和国家新时代大学教育的理念宗旨与战略要求,与学校“双一流”建设紧密结合,培育有扎实学识、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创新素养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为此,应在全校范围营造崇实求新、力学笃行的学术氛围与学术生态,引育并举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以名师乃至大师支撑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解答“钱学森之问”。同时,应充分发挥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传统优势,抓住国家新文科建设的历史机遇,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的基本经验和产生的知识增量,探索新专业的设立、新课程的建设、新模式的创设、新理论的构建,促进新文科融合发展的同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山大气派的理论话语与学术体系。
  实施文化引领战略,要依托百廿山大的历史积淀,与时代同频,与国家共振,将“为国育贤”的办学初心,“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崇实求新”的校风等山大精神融入新时代命题与需求,构建新时代山大文化内核,体现山大人的时代风采与担当,激励山大人为国为民砥砺前行。
  实施文化引领战略,要构建全校上下的主体联动格局,打造文化引领工作共同体。一是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制定贯彻实施方案与工作细则,做好主题策划、主题内容、传播载体的整体设计。二是各部门、各学院要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设立工作台账、明确任务分工、细化实施路径、加强过程管理,努力推动本单位文化建设的内涵式发展,既要实现百花齐放,又要保证全校一盘棋。三是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与相应政策支持,对贯彻落实文化引领战略中涌现的先进代表给予绩效激励等,充分激发全校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实施文化引领战略,要始终保持国际视野与世界眼光,山东大学不仅要在增强文化自信中发挥作用,还要在国家提升软实力、向全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方案中做出独特贡献。要依靠文史哲、马克思主义等优势人文社会学科,凝聚学者队伍,组织专门研究,从齐鲁大地丰富的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提炼精粹,加强国际交流平台建设,借助现代化传播手段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智慧,并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具有山大特色、山大风格的中国式方案,为世界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提供新的选择。(整理/张延杰  摄/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