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道不远人,知行合一

——韩国留学生赵熙正谈在山大的学习生活

作者:材料来自儒学高等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儒果儿”,整理者:邱虹、孙颖睿、张延杰    
2021-03-17     浏览(938)     (0)





  赵熙正,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哲学专业博士二年级学生,韩国留学生。1987年出生,2012年毕业于安东大学东洋哲学系,2014年于安东大学东洋哲学系获得硕士学位。2017年,他从韩国来到中国学习中文,2019年至今于山东大学师从沈顺福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先秦儒家思想。在学习和研究中,他勤奋严谨,乐于思考,在生活中,他也努力用热情和真诚融入集体,传递温暖。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赵熙正像其他留学生一样,一直留在自己的国家,在通过线上的方式完成学业之外,赵熙正也心系山大,并两次向山东大学捐款,传递着温暖与支持。为此,记者专访了赵熙正,请他谈谈他在山大的学习生活。
  记 者:请问您是如何与中国结缘,并选择来山东大学求学的呢?
  赵熙正: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兴趣,源于对《三国演义》的阅读。上大学后,我开始接触儒家思想,当时,我跟同学们一起研读《大学》,感到这样的知识不仅属于过去,而且也是当下所需要的,那时我便下定决心,想着研究儒家思想。硕士毕业后,我在大学工作了两年。2015年,我有幸得到一个机会,带领韩国的教授和学生到山东省考察,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虽然当时我是以工作的名义来中国的,可是我收获的却很多。这次考察的目的是学习儒家文化,我的韩国导师建议我,一定要去山东大学,看看当下中国大学的样子。当时我对山东大学的风景印象很深,尤其是山大学生,他们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求。我们在一幢高大的建筑里跟中国的教授交流———后来才知道这正是知新楼———也正是我现在学习和研究的地方。虽然当时我还不会中文,但我产生了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研究和学习的念头。回国后,我就决定去中国留学,并开始学中文。两年的工作结束后,我便来到中国学习中文。我在孔子的老家曲阜生活过一年,此后我对中国的喜爱更甚。近年来,中国发展得很不错,发展的过程中也没有忘记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我非常希望传统文化能和现代生活达到谐和的状态,尤其是让儒家思想现代化和生活化,这更成为了我的学习和研究方向。对我来说,中国有很好的老师,我想通过中国人的生活找到儒家思想的实践办法,并弘扬优秀的儒家文化。
  记 者:在山大学习与研究的经历带给您怎样的感受,又对您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赵熙正:这段经历对我影响很大。我很喜欢讨论这种学习形式。大一的时候,我在韩国的学校参加了一场与哲学相关的辩论赛,也因此对哲学产生了兴趣,并决定把哲学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来到山大,我有了更多的讨论机会,参加导师和同门的读书会对我影响最大。开始的时候我感觉到苦恼,苦恼着该如何写文章,苦恼着我的理论是否正确。后来慢慢的就由苦恼变成了喜欢。通过读书会我收获了不少,跟同门之间进行讨论也让我思绪敏捷,进而确认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我不是那种很聪明的学生,可是每次读书会我都会认真准备,这真的让我收获良多。
  记 者:在山大的这段时间,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可以与我们分享吗?
  赵熙正:我觉得我现在学习到的还是不够。本来以为中国和韩国的文化差不多,可是真正到这里才发现很多地方还是不相同的。在韩国,上下关系比较严格,可是在中国不是这样的,老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是比较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学习和讨论的时候,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言。
  记 者:您作为留学生在中国读书,平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如何,有着怎样的体验?
  赵熙正:我和导师、同学们交流起来没有什么障碍。我自认为我的汉语水平还是不够的,不过导师和同学们都很亲切,我们不仅用言语来交流,而且用热情来交流。即便我有不足的地方,在同学们帮助下都能弥补,所以我每天的留学生活都很幸福。我想向沈顺福教授,以及和我一起入学的曾燚同学说声谢谢,谢谢你们对我的帮助。
  记 者:2020年您因新冠肺炎疫情未能来校学习,但您却在此期间两次向山大捐款,这让我们很感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想法吗?
  赵熙正:我在中国生活,受到了很多中国朋友的帮助,我认为这些捐献也不足以报恩。疫情严重的时候,我回不去“心里的老家”中国,我很难受。我硕士论文的主题是“絜矩之道”,在韩国,我从导师安秉杰教授和李海英教授那里学到,儒家思想不仅只在理论上存在,一定要在生活中实践。我到山东大学后,又从沈顺福教授那里学到了“知行合一”。所以我想做些事情,这次捐献还是老师们和中国朋友们共同促成的结果。山东大学汉办办公室的张老师说,“要分享这样的行为,传递正能量”,我觉得很有道理。希望在寒冷的冬天,能通过分享温情克服困难。给“山东大学新百廿基金”捐款的想法是,如果我在中国生活,那么,去旅游啊,吃美食,都需要花一笔费用,可是我还在韩国,没法享受美景和美食,所以我想为这笔钱找到更好的使用方式,就去询问汉办的张老师,他推荐我捐款给这个项目。
  记 者:得知2020年您在没能来中国学习的情况下翻译出版了中国学者的论文集,可以为我们具体介绍一下吗?
  赵熙正:我去参加了中韩学者共同举办的学会,主题是书院文化。会后安东大学的退溪研究所嘱托我翻译中国学者的论文,于是收编了一些论文,合成了一本书。我是第一次做翻译工作,感觉很有趣。通过这次翻译,我也学到了很多,比如书院的历史、如何传承书院等。以后我会更努力学习中文,争取下一次翻译做得更好,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
  记 者:您在对过往学习和生活的描述中时刻透露着热情,想必您对未来一定有所期待,请讲一讲您对2021年的祝福和希冀吧。
  赵熙正:我希望中韩交流能够更加亲密,互相帮助。我相信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很强的国家,亚洲国家能一起成长。像“一带一路”传播中国文化一样,我希望优秀的儒家思想也能够更好地传承发扬。2020年是辛苦的一年,2021年大家肯定会苦尽甘来!
  (材料来自儒学高等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儒果儿”,整理者:邱虹、孙颖睿、张延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