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印刷学院 - 《北京印刷学院》

红色出版—— 《文艺阵地》

2020-12-15     浏览(222)     (0)


一、 刊物简介

《文艺阵地》 由茅盾主编, 1938年4月16日创刊于广州, 初为半月刊。 《文艺阵地》 的办刊主旨是: “我们现阶段的文艺运动, 一方面需要在各地多多建立战斗的单位, 另一方面也需要一个比较集中的研究理论, 讨论问题, 切磋,观摩。文艺阵地便是企图来适应这需要的。这阵地上立一面大旗, 大书 ‘拥护抗战到底, 巩固抗战的统一战线! ’ ”

《文艺阵地》 始终表现着鲜明的进步倾向。创刊号上发表了张天翼的小说 《华威先生》 和李南桌的论文 《广现实主义》 , 首先从创作和理论上提出了对于抗战阵营中黑暗现实的暴露问题, 表现了积极的战斗性。多次出特辑纪念鲁迅, 还出过纪念列宁、 高尔基的特辑和 “苏联文学特辑” 。它以许多扎实的有内容有份量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论文讨论抗战文艺运动中的诸多问题。要求反映复杂的抗战现实; 提倡现实主义的典型创造; 宣传文艺大众化; 反对旧形式的因袭。它所高举的现实主义战斗旗帜, 对推动抗战文艺运动的深入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 出版机构

1932年7月, 在邹韬奋主编的 《生活》 周刊社基础上成立了 “生活出版合作社” , 对外称生活书店。生活书店是解放前重要的进步文化机构。前后出版发行了大量进步的社会科学和文艺书籍, 达1000多种。当时, 正值日本侵占东北, 中华民族内忧外患, 灾难深重。为了救亡图存的急迫需要, 邹韬奋和胡愈之等共同倡议, 以 《生活》 书报代办部为基础, 由一些知识分子集资创立了合作社性质的生活书店, 推举邹韬奋为理事长、 徐伯昕为总经理。先后主持编辑工作的有胡愈之、 张仲实、 张友渔、 胡绳等。从成立到抗日战争前夕的5年中, 出版期刊10种, 图书近400种。

三、 刊登名作

《文艺阵地》 广泛地团结了抗战中进步的文艺力量, 潘梓年、 丁玲、 老舍、 丰子恺、 夏衍、 萧红、 景宋、 郑振铎和叶绍钧等也为它写过稿。它发表了许多在当时颇有影响并载入文学史册的作品, 如小说 《差半车麦秸》 (姚雪垠) , 《刘粹刚之死》 (萧乾) , 《防空─ “堪察加” 的一角》 (沙汀) , 《霜叶红似二月花》 (茅盾, 刊前 9章) , 诗歌 《泥土的歌》 (臧克家) , 《射虎者及其家族》 (力扬) 等, 而长篇报告 《东战场别动队》 (骆宾基) , 《人性的恢复》 (沈起予) , 《粤北散记》 (司马文森) , 《在卍字旗下》 等, 更显示了它的特色和成绩。

这其中, 有一篇 《天柱山的争夺》 诗词, 其内容详细描述天柱山麓、 潜水河畔的一场悲壮的保卫战。

猛烈的火焰, 像馋涎的巨人, 抱住天柱山死啃。墙垛、堡垒、 堑壕, 在火焰中打着回旋!马, 牲口, 啃成齑粉。最后, 山林哭丧着脸, 忧郁的土地断了气。

天上, 铁鸟像鹰隼张翼急窜!大亚细亚的高岗上, 炸弹在春风里, 开出来巨型底花。旷野里春雷般愤怒着, 机械化疯狂底咆哮, 长射炮的火舌, 像虹光穿过天空, 划破了大地的面庞。流弹多过灾年的螟蝗, 流行症样找着活人, 虎列拉在气流中狂舞。

二十四小时底, 地震仍在继续着, 海啸——山崩;残酷的三部曲。法西底殖民地的进行曲!阵地毁了, 兄弟们仍没有溃退, 血沸腾的激成逆流, 炮声挟着旷悍的呐喊, 反冲锋哪!剧烈的争夺战, 血流红了天柱山。山上, 死尸开着展览, 野狗讨厌了这丰筵, 鹰隼也谢绝参观。山巅, 太阳徽的旗帜撕毁了, 抗日的大旗, 带着光荣的靶痕在空中飞扬。

哨兵的刀光, 耀灼着一钩寒月, 一切都安祥的睡去, 兄弟们鼾音代替了炮声, 准备下次的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