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庆”遇上了“中秋”,当“国”与“家”撞了个满怀,2020年一路披荆斩棘,从层层阴霾走向万里晴空,这一段历程,也赋予了这个十月更为浓烈的期盼,而你是否也对家国有了更为深刻的情感了解与价值认同?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离不开国,国离不开家,家乡始终是我们不变的牵挂与寄托;“请别送我,说再见吧,故乡已在身后了”,是列车驶出故土时渴望多停留片刻的乡土眷恋;“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是久离故乡梦田里舌尖上乡愁与味道;“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是家乡对在外漂泊游子最真诚的寄语与祝福。
我们走过祖国的大好河山,与每一个蓬勃向上、建设家乡的你不期而遇。首都的热闹繁华,张北京与表舅身份大转移的荒诞戏码折射出家乡“小病没负担,大病有兜底”的乡村健康扶贫成效显著;黔南的山峰叠嶂,科技达人黄大宝的UFO的发明,惊奇带动当地“外星旅游”的蓬勃兴起,折射出科技向上、交通向前的交通网全覆盖的显著发展;下湾村的江南韵味,远在海外身患阿尔兹海默症的范老师寻回远方在下湾村支教记忆的最后一课,折射出教育发展与农村生活的日新月异;大西北的绿水青山,在乔树林的默默坚守下黄土高坡的漫天狂沙演变为生态宜居的金山银山折射出西部大开发下硕果累累的变化;大东北的黑土麦田,马亮以善意的谎言哄骗妻子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毅然决然地扎根乡村,折射出精准扶贫下的家国情怀。
横跨祖国东西南北中,尽展人民生活新画卷。这便是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以气势磅礴的镜头表现串联起故事里的中国,其火爆荧幕的关键在于城乡加速发展下重拾大众记忆中对于过往岁月的回忆,唤醒了民族基因中浓厚的故土情怀,引发了大众强烈的情感共鸣。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我们与家乡之间的距离。
家乡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难以表达的情感,在影片中对大众进行采访“与家乡的距离”时,答案不约而同指向了不同的他乡,但我想无论此时此刻我们距离家乡多远,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我们与家乡都是零距离。东北人民的热情豪爽,江南人民的温柔细腻,西北人民的淳朴憨厚,边疆人民的自由洒脱……尽管我们此刻身处异乡,但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或多或少打上了家乡的烙印,而这一份烙印也渐渐成为我们对家乡情感的连接点,这样的一份连接点也成为我们为家乡奉献的力量支柱。
结草衔环,乌鸦反哺,我们对故乡的眷恋潜藏在每一个对家乡美好明天的憧憬中。
“学了本事,让家乡变一个样”,是无数学子励志奋斗的初心;“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窝上”,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深深守望;“考出去,谁也不要再回来”,却毅然决然放弃优厚待遇扎根家乡的田间地头。对于家乡的热爱永远不是一句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到每一分、每一秒的行动中,体现在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奋力拼搏,为家乡做力所能及的事,为未来赢得喝彩和感动。
“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经过2020年的考验洗礼,我想我们会更加明白与珍惜这片岁月静好的故土与故乡,因为在这样的一份美好里有每一个于平凡中伟大、于细节中闪耀的你我——唱响我和我的家乡。
(作者为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