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8月15日是 “两山论” 提出15周年,作为公司生态环保领域的代表工程, 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产业新城整体开发PPP工程项目清水塘大道、 株冶路主线沥青已于近期正式贯通, 老工业区里两条交通 “大动脉” 通车在即, 一座生态科技文化新城正在崛起, 将替代那个曾经烟尘遮天蔽日、 污水横流的老工业区,实现清水塘新旧动能的彻底转换。
2018年12月6日, 由公司牵头的联合体与株洲市住建局签订静态总投资为80.8亿元的PPP项目合同, 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产业新城整体开发PPP工程项目正式落地。作为国家批复的21个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之一, 和长株潭 “两型社会” 试验区、 湘江保护治理 “一号工程” 中的重点项目, 从2019年初公司团队正式进驻现场至今,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 项目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项目管理细节、 搭建 “智慧工地” 系统, 全面打响 “湘江保卫战” , 不断为老工业区华丽蝶变贡献中交方案、 三航智慧。
“点菜式” 学习解决本领恐慌
作为公司新业态项目的代表, 在进场伊始, 项目经理徐纪洋就提出了 “人才为本, 管理为根” 的理念, 为了提升项目青年员工专业技术水平, 去年7月,项目部总工 (青年) 讲堂正式开课, 但员工们听课不是被动接受, 而是根据工作需要自主 “点菜” 。如今, 讲堂开讲一年多, “口碑” 是越做越好。
可回想项目刚开工, 在桥梁建设领域颇有名气的总工李业勋却 “慌” 了。原来, 公司之前鲜有承建环境整治项目, 相关施工经验和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施工处处受牵掣, 提升人员业务能力, 打造专业团队就成了项目部的头等大事。
一进场, 李业勋就积极向公司申请人员, 并通过社招网络招聘环境科学及园林设计等专业人才, 但远水解不了近渴, 距离专业团队要求还差得远。在大家一筹莫展时, 李业勋提议: “我们可以在传统的总工讲堂模式下进行创新, 按照专业对社招人才进行划分, 组建讲师团, 让他们在内部培训更多的专业人员。而授课的内容可以根据员工的工作需要来定, 课后再对授课效果进行评分, 评选出年度优秀讲师, 并以此作为年终评优参考, 让职工有兴趣地学, 老师有目的地教。 ”
经商议, 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法可行。进一步酝酿后, 升级版 “总工 (青年) 讲堂” 正式走进员工视野, 一经推出, 项目部环保专业的 “独苗” 张恒勇就“高票当选” 成为总工 (青年) 讲堂的首期讲师。
当时, 项目老三路” 环境治理施工启动在即, 环境工区12名施工技术人员都是从公司抽调的 “精锐” , 但在环境治理方面却是 “小白” 。为让大家学深悟透, 张恒勇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文件, 到土壤形成、 污染源、 污染危害及常见污染类型,再到目前主要治理技术及国内治理现状做详细讲解。而后又带大伙儿到 “株洲鑫正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场地修复治理” 现场体验。授课结束后, 大家赞不绝口, 安全员黄宇洋开玩笑说: “再学一期, 我可以转岗了。 ”
对大家课后的反馈, 项目部总是想办法达成。项目清水塘大桥开工前, 大家渴望邀请名师来讲讲有关钢桁拱桥施工与控制的知识。没多久, 一张印有重庆交通大学向中富教授主讲 《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特大跨钢桁拱桥施工与控制》 的海报就出现在项目告示栏里,让大家倍感欣喜, 直呼 “项目部这是下了 ‘血本’ 了” 。不过这 “血本” 却是值,清水塘大桥不仅顺利开工, 而且比计划整整提前一个月。
“只有真正地了解员工需求, 并及时兑现, 才能让职工打心底愿意学, 也才能带动项目员工水平整体提升。 ” 李业勋说。讲堂开办以来, 职工们翘首以盼的主题全部落实, 道路、 大桥、 环境治理各工区管理人员成长迅速, 环境工区田光成从环境治理 “小白” , “鱼跃” 成为霞湾路与清水塘城市公园现场主管施工员, 2019届新员工张秋, 因学习专业知识踏实, 被确定为环境治理技术与科研工作 “骨干” , 还有12人得到不同级别 (部长以上) 的晋升。
(张迪 陈思 陈思宇 李雅莉 洪旭)
“照妖镜”凸显管理细节
人才培养大有起色, 项目管理效能也不断创新。比如安全管理上。项目现场就有一面分外醒目 “照妖镜” , 不同的是, 在神话传说里, 二郎神的照妖镜“照魔王, 六贼归顺” , 是二郎神用来降服妖魔的兵器, 而在现场迎风而立的这面 “照妖镜” , 等身大小, 方方正正, 照不出妖怪的脸, 却能照清工作人员全身的安全穿戴, 左侧还附有规范穿戴安全防护用具的卡通人物形象, 以供比对, 是用来强化现场人员安全防护的新法宝。
自2019年9月,项目 “一桥一塘六路” 集中开工以来,面对建设项目多,施工范围广, 投资量大,项目团队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虽然项目已把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贯穿到各个施工环节,实行安全监督24小时全程跟踪管理。但项目安全总监郑伟康认为, “最重要的还是要让他们自己养成安全习惯。要进一步实现安全文化中的本质安全,实现 ‘要我安全’ 到 ‘我要安全’ 。”
就在这一想法的驱使下, 项目部推动了 “安全警示镜” 设立。虽说现在进出工地现场的人员已经充分适应了这面 “安全警示镜” 的存在, 进出时都会驻足片刻, 对照检查, 但在两个月前, 他们还是一副不太自在的模样。一些人觉得在安全员注视下照镜子很别扭, 一些人则觉得这是多此一举。
“我的安全防护没什么问题, 不用照。 ” “安全警示镜” 设立以来, 负责监督的安全员们听到过许多次这样的抱怨。对此, 安全员们也只能不厌其烦地多次提醒, 并当场指出人员身上穿着不当的地方, 有时还会调侃几句。“待会儿你要上救生船吧, 救生绳系好。 ” “上钢围堰记得穿救生衣, 掉水里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 “你再看看, 身上没少了点儿啥? ”
“我们的安全员, 那都是婆婆嘴,豆腐心。 ” 株洲清水塘大桥安全专员蒋振良笑着感慨。也正是多亏了安全员们不厌其烦的 “婆婆嘴” , 进出施工现场的人员也逐渐养成了出入照镜的习惯。 “大家其实都知道安全员们是为他们好。 ” 蒋振良表示, “把他们看成三岁小孩子, 好好讲, 他们就会听, 也能做到知错就改。 ”
至此, 自安全生产课、 安全警示片及安全漫画这三大法宝之后, 安全警示镜也加入了株洲清水塘项目的安全大家庭, 成为项目部的第四样安全法宝。配合旁道监控及项目部奖惩制度, 项目部人员安全佩戴情况也有所改观。
“照一照镜子, 把安全带系紧扎牢,就感觉自己的身板直了, 又有了一股子劲儿! ” 谈及警示镜对自己产生的积极影响, 技术员李飞帆这样说道。不知不觉间, 这面 “安全警示镜” 已经住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牢牢打下了安全的根基。
(王楷语 张晓瞳 唐强 胡明亮 韩旭)
“智慧工地”提升管理效能
如果说 “照妖镜” 是项目管理中的“冰山一角” , 那么 “智慧工地” 就是项目建设中的 “庞然大物” 。为了弥补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拉下的工程进度, 项目各施工点都是一派复工生产的忙碌景象, 晚上加班加点是常事, 但是钢筋工何卫云工作的钢筋加工场却成了大家眼中最悠闲的一个地方, 这里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能按时下班, 这让项目部的其他员工都羡慕不已。
“老何, 现在项目部各个工区都在赶进度, 你这里怎么看起来最悠闲, 一点也不忙呢? ” “我们的产能现在都饱和了, 上头这几天在要求我减少工作量呢。 ” 老何不无得意地说, 不过这可不是他们偷懒找闲, 而是这里的数台数控设备帮了大忙。
走进3000平方米的偌大钢筋加工场, 只有不到十名钢筋工人在现场作业。他们分散在各台数控钢筋加工设备前熟练的操作机器。 “以前这一套锯切、 粗套丝、 打磨的钢筋加工流程, 我们至少需要四个人超控四台不同的机器。现在数控生产线上马以后, 只需要一个人操控设备, 就能在同等时间内产出三倍的产能。 ” 老何说, 自从数字化设备在施工中广泛应用以来, 搬运、 切割、绑丝弯箍等原来靠人工进行的加工工艺都已经被数字化机器所替代, 工人们现在轻松多了。集配中心负责人李龙介绍, 现在数字化的钢筋加工场区至少减少了三分之二的工人, 而且工作效率是传统钢筋加工设备的两至三倍, 钢筋加工的精度更高、 质量更优, 月产量600吨的钢筋加工量已经完全能满足整个项目部的钢筋需求。
自开工以来, 项目部从信息化、 数字化入手, 积极推进施工生产智能化。从去年11月开始, 项目部集中专业力量开发了一个项目管理协同平台——清水塘BIM智慧沙盘。这是一个集项目计划、 进度、 安全、 质量管理等多项内容于一体的管理系统。 “智慧沙盘” 将传统的二维图纸转化为三维立体模型, 对清水塘大桥的工程特点、 技术、 重点关键部位实施模拟, 实行了全面可视化管理。和该系统配套的还有一个叫 “项目微管” 的手机APP, 现在已经成为 “智慧工地” 的标配。项目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手机, 对质量、 安全、 进度、 物料、 成本进行实时管理, 管理痕迹实时可见的同时永久保存。项目总工李业勋介绍: “以往工地上的质量整改通知单从下发到整改完毕, 一般需要三天时间。现在整改通知通过手机APP上传系统以后, 第一时间推送给现场负责人和施工员, 并能立即产生反馈, 大部分问题一天就能整改到位, 完成闭合。 ”
“告别传统, 全力打造智慧型工地,这是株洲清水塘项目致力发展的目标。我们不敢说自己领先, 但在追求成为真正的 ‘智慧工地’ 方面, 我们一直在路上。 ” 李业勋说。
(邹玉倩 尹俊杰 戴思佳 李佳郡 武泽 陆悦)
“湘江保卫战”情系生态新城
环境保护, 是清水塘生态新城最重要的建设标签, 中交方案所作出的努力, 都重在打响打好这场生态新城的湘江保卫战。湘江流域曾承载了湖南省60%以上的污染, 母亲河不堪重负。为打赢湘江保卫战, 株洲市政府采取铁腕手段关停老工业区50多家企业。而要真正让湘江 “旧病痊愈” , 还得从 “内” 而“外” 调养。
水土不分家, 土壤污染治理迫在眉睫。 “关于污染土的治理, 我们实行 ‘一闻二看’ 法则, 来初步判断土壤的健康状况。对于难以诊断的疑难杂症, 我们通过专业的污染物检测仪对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含量进行判定。 ”开工两个月走遍大大小小五十多个施工作业区, 走坏两双鞋的环境工区骨干张恒勇介绍。
查到病因的下一步就是对症下药,项目部采用 “原位稳定化固化+风险管控” 治疗方案, 环保部在污染土壤中加入化学药剂得重金属从活跃的状态到不扩散的状态, 再对污染区域穿上 “三防布” 对污染物进行 360 度全方位包裹, 阻隔施工区域的污染土对清水塘区域地表水与湘江水的污染。截止目前已治理污染土壤量47829立方。
要想打赢这场生态环保攻坚战,“外” 养也至关重要。清水塘大桥桩基在钻孔时会有大量的泥浆产生, 直接排放会造成重污染, 这是施工过程中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泥浆处理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 项目安全总监郑伟康说。项目部利用泥浆箱这一 “神器” 对泥浆进行循环利用, 产生的废浆会集中留在泥浆箱内。废浆处理是 “重头戏” , 废浆生成后, 需经专用泵抽入大型罐车, 再装入封槽车外运至堆土场, 随后通过晾晒完成泥、 水 “分离手术” 。
就在大家为这场 “手术” 效果称赞不已时, 现场漂浮着的形状各异的 “不速之客” 又引起了大家的困惑, 原来随着汛期到来, 湘江水流速度快, 导致上流水域的污染物堆积漂浮到施工区域。项目部高度重视, 立即成立了保卫湘江青年突击队。于是傍晚时分, 湘江沿岸总能看到一道靓丽的蓝风景线, 那正是他们一丝不苟的对漂浮的污染物进行定期打捞的身影。 “ ‘情系湘江水,保护母亲河’ 是我们志愿宗旨, 我们要成为湘江的清理工和守护者。 ” 项目书记袁春飞时常告诫大家。
而今, 生态转型、 腾笼换鸟, 清水塘产业新城走到了建设的关键之年, 环境治理稳步开展, 道路桥梁全面升级, 从“关窗闭户” 到 “倚窗听雨落” ……老工业区正蝶变重生, 产业新城已轮廓初现, 这是中交方案描绘的美好蓝图, 也将是这片土地未来将呈现的崭新辉煌。
(胡云 王佰文 高姝 唐婉琦 陈晓军 薛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