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三航报》

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胡 秀 花 的 三 双 鞋

2020-08-31     浏览(129)     (0)

本文讲述了胡秀花从贫困中走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她三双鞋的成长见证了她与贫困抗争的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公司的帮助,最终成功脱贫致富。

  半夜的一场雨, 让云南怒江的水又奔腾起来。石子裸露的山道上满是泥泞, 路更难走了。但是胡秀花的步伐格外轻巧, 她所在的福贡县上帕镇珠明林村, 此刻山花烂漫。在公司定点帮扶下, 这个淳朴勇敢的傈僳族姑娘终于走出贫困,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明星。

在胡秀花的家里, 保存着不少鞋子。每双破旧的鞋子, 与每双新鞋的出现, 都成了她命运链条上紧密相扣的一环。其中三双鞋, 以难以觉察到的存在感, 再现生命的蓬勃, 成为她脱贫攻坚决心的见证。

这三双鞋, 与她的人生档案, 已密不可分了。

一 双 布 鞋

一双宽大松垮的军用胶布鞋,带着特有的年代感。10岁以前, 胡秀花没有穿过鞋, 直到这双鞋的出现。

出了家门, 抬头是山, 走远了还是山。连绵不绝的大山, 像是把人们困在这里, 这大概是祖祖辈辈延续的宿命。

母亲早逝, 父亲时常酗酒。这个连吃饭都要在贫瘠土地里扒拉的人家, 更不要提起对鞋的奢望。

年幼的胡秀花, 容易满足于简单的快乐。

她最开心的事, 就是背着破旧的书包, 走 10 公里山路, 奔向校园, 哪怕是光着脚。

学校, 对渴望改变命运的女孩来说, 是放飞理想的地方。通往学校的路, 胡秀花是蹦跳着去的, 就像一簇火光。光脚的快乐, 在夏天还好, 到了冬天, 就成了折磨。她的每个脚趾头都长冻疮, 肿胀的脚面上, 常有数道裂口蔓延开来, 每当洗脚时, 她总会疼得倒吸冷气。

在学校里, 她第一次对鞋产生了向往。

那是一双白色的回力鞋, 姐姐从学校的贫困生捐赠品里领到以后, 连睡觉都不肯脱下来。胡秀花第一次听到 “扶贫” 这个词, 与美好的鞋子产生了关联。

她一直盼着, 等姐姐穿不下的时候, 就轮到自己穿了。那白色的鞋子, 就是她闪闪发光的梦。

一年后, 终于, 在炎热的夏天,姐姐把鞋脱下来扔在墙角。胡秀花按捺不住欣喜, 来不及洗脚, 穿进这双已经发黑的白色球鞋。但是,鞋底成了一个薄片, 侧面线头绽开, 怎么补也补不上。

那龇牙咧嘴的裂缝, 像是在嘲笑一个贫穷孩子的期待。

为了这双鞋, 胡秀花哭了很久。后来, 一个亲戚带她到镇上,花了 3 块钱, 帮她买了一双老的军用布鞋, 这双有着年代感的鞋, 虽然丑陋, 却让胡秀花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

穿上人生中的第一双鞋, 她暗自发誓, 一定要穿着鞋, 走出大山。

一 双 劳 保 鞋

  劳保鞋上, 已经沾满了泥巴。这是改变命运的一双鞋。

在当地, 女孩们已经习惯了早早辍学, 外出打工, 扛起家庭的重担。上完初中后, 像许多女孩一样, 胡秀花辍学了。卖菜, 摆烧烤摊, 到工地烧饭...... 倔强的女孩一直在寻找改变命运的出口。

  2018 年, 公司对定点扶贫的福贡县上帕镇开展产业扶贫专项调研。大家被眼前吃苦耐劳、 好学能干的胡秀花打动, 希望她带动村里富余劳动力, 到公司的项目工作。这是一个昭通市 2000 米 “挡墙” 的工程项目。

胡秀花有些犹豫, 有了家庭后,她不想走出怒江。但是, 经常被拖欠工程款, 还在负债的胡秀花, 被公司的扶贫干部打动。在看到扶贫干部前后6次上门, 保证 “不会拖欠工程款” 时, 胡秀花动摇了。从福贡县到昭通, 上千公里的路, 她一个人开车, 带上9个工人出发了。

路上大雪纷飞, 但是没能阻止她走出贫困的决心。苦, 她和工友们都不怕。累, 他们也不怕。他们最怕的是困在大山里, 与贫困相伴的孤独。

在工地上, 她领到了一双劳保鞋。劳保鞋特别沉, 但比脚上的塑料鞋结实多了, 泥沙进不去, 也磨不破, 相当有安全感。穿着这双鞋, 好像就有了无尽的勇气。胡秀花没有闲着, 看到工友们在工地上搅拌水泥, 她也和男人一样, 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水泥包、 灰袋, 投入建设中。

工程很顺利, 穿着劳保鞋的胡秀花, 带着一个个贫困工友从傈僳山寨走出来, 凭着勤劳和汗水, 拿到了15万元 “巨款” 。回到家乡时,村里放起了鞭炮。鞭炮声中, 她脚下一步步丈量着的山路, 好像已经没有小时候那样遥远了。

一 双 高 跟 鞋

  今年 6 月 21 日, 在公司银川文化园项目部的工地上, 胡秀花眼里闪烁着亮光, 笑意写在脸上, 她脚上是一双黑色的高跟鞋。

近几年, 胡秀花接到的工程越来越多。32岁的她被人嘲笑, 除了头发长, 哪里都不像女人。

后来, 只要有重要场合, 她就会换成高跟鞋。这次, 宁波分公司包车去接她和 30 名工友一起到项目部, 通过就业,脱贫致富。对她来说, 这又是一次带动傈僳族同胞脱贫致富的重要契机。

从第一次安全教育, 到手把手教混凝土抹面, 从第一次签合同到一起做饭聚餐, 项目部用情怀和责任, 逐步打消了胡秀花和傈僳族工友的顾虑, 使他们逐步融入了项目部的生活。

在公司扶贫干部的帮助下, 她成立了公司, 建立起规范的管理制度, 村里已有40多人跟着她走出大山。他们所在的福贡县今年也将退出贫困县序列。

胡秀花在感谢信中写道, “一人上班, 全家脱贫。感谢三航局给予我们脱贫致富的机会, 我一定不会辜负您们的期望, 带领工友撸起袖子加油干, 一步一个脚印, 把您们给予我们的帮助, 化成前进的动力,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感谢。 ”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来时的路, 胡秀花没有忘记。行走在山间, 胡秀花将自己的善良融入大山。只要听说有生活困难的群众, 无论多远的山头, 她总会尽点绵薄之意。遇到上学困难的孩子, 她也常常施以援手, 让爱学习的孩子能穿着鞋, 奔向知识的殿堂。

胡秀花身后的的山脊上, 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三双鞋, 作为一个普通人与贫瘠抗争的档案, 于无声处, 记录着胡秀花走过的山间路。

(史朵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