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安徽师范大学 - 《安徽师大报》

戏墨生旦梨园情

作者:19级汉语言文学 朱铃铃    
2020-12-31     浏览(189)     (0)

  前些日子在公众号“有戏安徽”上看到了个节目单,上面赫然列着几项节a :黄梅剧、徽剧、京剧....当看到这些几乎可以进人博物馆的名称时,我竟愣了一下。殊不知看过后感慨良多,艺人念唱时稳健的身影在眼前更是挥之不去,而后思绪翩跹。

  水腔抻袖.拂挑,不一而足;陈词、蒋调、 马嘶,字字铿锵。舞一曲霓裳彩曲,唱一句秦王破阵。看生且净丑粉墨登场,水袖轻拂裙玦叮咚,将他们将唱念做打与手眼身法步使用地炉火纯青,字正腔圆张弛有力。

  我曾对戏曲不甚了解,但是描写它门那如惊鸿游龙般的舞台呈现效果的吾言实在优美,于是对它萌生了兴趣。“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院...”学过《西厢记》. 也读过元曲,而《牡丹亭》的开头更是在作文中充当了无数次的由头,只因戏曲开头的效果极为惊艳,寥寥数语的简单勾勒便能摄人心魂。

  试想这就是戏曲的魅力所在。从宋词的潮流中横枝旁出,自成一体,而后在元代时有如异军突起,逐渐成为元文学的意志形态代表,再成为当今的国粹。京剧是阳春白雪,因此曲高和寡,在文化审美早已发生改变的今天,以其古老的形式无法紧跟当今潮流而暂时没落。失去了大部分的观众,类似卖马时的秦琼,略显落魄。要想在衰败的光景里觅得生机,京剧必须做到能够雅俗共赏。《红楼梦》 中贾母对听戏极为讲究,对其唱腔韵律和词曲的鉴赏颇有水准;民国梅程尚荀四大名旦更是名扬上海滩,轰动一时。可是现在,大部分人根本不懂京剧中的文化内涵,听不惯令人困倦的唱调,简略的舞台布置也无法吸引他们。在这个追求感官刺激的娱乐至上的快节奏时代,京剧渐渐淡出了新一代人的生活,远离了世俗而成为非遗的一份子。它的受众也不复民国时票坐爆满的全民性热爱,基本局限于逐渐凋亡的老年人群体。
  但我相信,即便在当今社会,它依旧可以卖座。只要中华文化不断层,戏曲的魅力就始终存在。正如在节目的开头汪育殊先生所展示的那样,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承袭。京剧也可以和前些子曾风靡一时的海草舞相结合,突破传统的模式,进行创造性改编,从而迸发出新的活力。实际上,许多人都在为戏剧的新生而不懈努力。无论是史依弘主演的武侠京剧版 《新龙门客栈》,麒麟剧社弄出的 《三堂会审伽利略》,还是张火丁程派版的 《霸王别姬》,都是在传统戏曲中加入了现代化元素进行创新,也是对古典故事的重新演绎。戏曲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衍生物,更是古代美学形态和思想观念的具体表现,完全符合传统审美观。只要普及相关文化内涵,以唐诗宋词作为出发点引导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发现曲词的魅力所在,进而了解戏曲的基本结构与韵味所在,沉下心去接触数百年前的这种文化形态,那么,戏曲界的门口便不会如此这般的门可罗雀。
  忆及曾经在校的日子里,一天夜晚当我走出来教学楼时,听见了管理员大叔悠哉悠哉地哼起了小调,也不知是哪段戏曲,但咿咿呀呀舒缓的旋律听着给人舒适而安宁的感觉。那时正逢夜深人静,偶有蟋蟀在草丛间鸣叫,大叔哼的戏剧小调的旋律与万物的呼吸吐纳声交融在一起,却并不突兀,静谧而安宁。于是忽的想起了木心的 《从前慢》,想起了汪曾祺的 《裘盛戎二三事》,想起了戴望舒的 《雨巷》 ——那种慢节奏下的文化,那种对艺术的执着坚守,以及世代相传的曲折。杏花烟雨江南,骏马秋风塞北,戏曲所蕴含的是大江南北浑厚凝练的文化,醇厚而底蕴深长。
  当然,无论盛或衰,戏曲永远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情结之一。作为中国的名片,它承载着中国古老的文化名扬海外,使世界通过这个媒介对中国更为了解。而作为它的发源地,只要文化尚在,融于血液里的美学倾向尚在,梨园风光定不会就此没落消逝。我盼望着,除了在电视的特别节目上,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看到更多的戏曲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