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 - 《上海大学》
钱伟长小传
作者:理学院戴世强
二、刻苦攻读
苏州中学的确名不虚传,这里不仅群英荟萃、名流云集,而且环境优渥、思想活跃。尽管当时弥漫着白色恐怖,许多师生还是坚信,只有民主和科学才能救中国。进入了新天地的钱伟长不断探索着正确的人生道路。物质上,他是贫穷的,靠着叔父有限的资助,只能求一温饱而已,他摒弃了一切奢侈享受;精神上,他却是富有的,享受着追求知识的乐趣,心中萌动着用知识来拯救中华的信念。
对于文科学习,他轻松自如,后来成为国学大师的四叔父钱穆亲授文学课,从《诗经》讲到《史记》,从六朝文赋、唐宋诗词讲到元代杂曲、桐城散文,他听得津津有味;在杨人缏的西洋史课上,法国大革命的故事使他心醉神驰;吕叔湘的中国史课富有极强的魅力,也使他了解到祖国近百年来所受的屈辱;陆开舆的地理课更把这个来自江南小村的少年眼界打开。由于有原来的国学基础,他在这些课程的考试中总是名列前茅。
然而,他也有烦闷和苦恼。说来奇怪,后来成为有名的应用数学家、力学家并且精通多种外语的钱伟长,那时在数理化和外语课程面前却相当迟钝、笨拙,毫无天赋可言。但钱伟长有一种不服输、不畏缩的拚劲和韧劲,他下定决心急起直追。就是从那时起,他的日程表里没有了星期日和节假日,他把一切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了。在苏州中学三年连虎丘都没有去过。值得庆幸的是他遇上了一位循循善诱的严师———数学老师严晓帆,正是严先生扶着这位未来的科学家迈开了艰难的第一步。
进高中的第一年,发生了一件令他毕生难忘的事。一天严先生在黑板上出了一道数学难题,让学生上去演算,教室里一片沉寂,无人应答。钱伟长试算良久,自告奋勇地说:“严老师,我还没解出来,但是我愿意试试看。”在老师赞许的目光下,他上了台,但演算了十多分钟,一事无成,终于败下阵来。教室里响起了一片非议声,他不甘心地向老师要求:“这道题留给我课外做行么?”严先生同意了。晚自习时,他冥思苦索了几个小时,仍然不得要领。正在这时,严老师把他带到了教师宿舍,不仅启发他战胜这道难题,鼓励了他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而且严肃地指出了他学习时粗心草率、不够稳健的缺点,告诉了他学习数理化的正确方法。从此,每天晚上学生宿舍熄灯之后,严先生的宿舍里多了一个“常客”,半夜攻读成了钱伟长的积习,而且这个习惯连绵延续了五十余年至今。就这样,他的数理化成绩有了长进,达到了中等水平。
那时,他仍偏爱文科,但对自然科学逐步发生了兴趣。有一次,他突发异想:把文学历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不是很好吗?经过无数个日夜细心查证、积累、分析、整理,他完成了他的第一篇科学论文:《春秋战国十七日食考》,这篇十七岁少年的习作虽然写得稚嫩,却有理有据、令人折服,被老师作为范文加以展览,这对于他的刻苦钻研精神无疑是一种鼓励和鞭策。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继续深造,学好知识,挽救祖国于危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