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上海松江县出了位才子,名叫韩邦庆,许多人知道张爱玲翻译过的一本吴语文言小说《海上花列传》,便是出自他的笔下。他有个笔名,叫花也怜侬,听上去很是悲俏,却也极富方言文化特点。那么既然想写写我们求学致道的这所以上海这个城市命名的大学,自然也应当体现些城市本心的东西,于是便有了这题目,也免得有人说名不正言不顺了。———题记
(一)
美色如画,正花好月圆,春秋繁莹。泮池婉转似练,翠柳云云。风荷冬里残静枝,望扶风,花笑人住。梅红青杏,芭蕉听雨,画里风景。
说到上海大学的景美,恐怕是没有人能否认的。春有红梅香蕊,泮池清蓝;夏有芙蓉出水,垂柳如丝;秋是平湖皎月,落英缤纷;冬是园艺旨趣,娇菊烂漫。上大的广阔并不显空旷,正是因为无数美景招展在各通衢小径上。从进入校园正门开始,便有绿茵入眼,怡情无比。走在大道上,更有香樟银杏夹道,碧绿金黄相映,脚步自然也清闲悠然不少。若是走入院系楼之间,那里绿草铺垫,栽种了不少红杏腊梅,皆是应景应节的景致。
记得第一次见到上大的时候,还在冬季时分,雨丝时隐时现。我从北门进入,抬头看去便知四周一片是住宿区,房屋中规中矩,不甚中意。然而欣喜的是楼与楼之间,种满了大量的腊梅,体态恣意,粉蕊含露。时有奔放热绽,时有涩而求闭,疑似进入了梅林仙境,心中欣喜无比。在这寒冬冷峭之时,满目萧瑟,四处凋敝,却依然有这样沁人心扉的景色,实在有如万籁静寂中的一声钟罄。我不禁轻轻呼出口气,放下了心,暗里已相中了这学校。心想即便它只有这样一个好处,我也认了。没曾想一路过去,到了图书馆面前,豁然开朗,如画美景,铺卷开来。细细想来,倒是颇有妙趣,如在探寻一般,过了小径便是广阔富饶的天地了。那天地里究竟还藏着什么,需要自己去摸索,去寻求。过早地下结论,甚至半途放弃,其实只是在浪费接近真理的机会罢了。
如月牙般嵌在上大的那个泮池,每个学子都会忍不住放慢脚步或者四顾相望。人与水景在远处望去就是一体而和睦的,他们彼此需要。在湖水微澜、锦鲤相逐嬉戏的池畔,任何心情都能被安抚接受。欢喜的人在这里观孔雀、逗白鸽、引鲤鱼,趣味无处不在,而那些心情低落的则选择独自望湖折柳,那柳条扶风,也似了三千烦恼丝。即便是无关的路人,瞥到了这样的情景,难免不会联想到自己。这纯粹是情景相融的一瞬间,并不常有,而一旦拥有,便能感知内心情感的丰富与灵性所在,性情中人,才得生命的大乐趣。这样的景致,这样的自然,在上大校园,已然天成了。
很庆幸,从那年冬天初次相识上大校园开始,我就确定与坚定了自己的心性。我相信,很多人做一件事,收获并不会在某个具体的日子,那些出其不意又情理之中的惊喜与成功就是最好的给予。
(二)
声色如流,正羽音风和,如闻仙乐。袅丝雨片无情,滴低蕉叶。雀啼鹜吟相奏趣,游人往,倾身莞尔。室内室外,授受大学,亲亲吾善。
在上大这个人烟繁多的校园里,声音自然是最常有也最普通的了。按说本应该嘈杂喧闹才是,几万人激情说将开来,那场面定然超过任何节日盛会。我也曾等待过这样的热闹场面,没想到即便是下课时分,从各教学楼里涌出的人流,仔细听去,人声却并不鼎沸,只是各自几个结伴的低语讨论着什么。无数的行人,无边的天地间,依然能感觉的到安静的气息。人流渐渐散去,复归静廖,令我慨然感受到东坡的那句“笑渐不闻声渐悄”的妙趣。
我明白了,这个校园,虽然广阔而人数众多,但这静而无声并不是说无为无语。它在校园里表现出的是一种踏实的学习态度,这种氛围也不是个人所具备的。人的适应力是随环境而易的,上大这个校园本身所透露出的就是这样的底子,不需要争执,不需要强调,更不需要说明,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这一切,为风气所包容所感化。这样的态度是隐藏在人群深处的,是未必立竿见影的。上大也许不是出各行各业领袖人物最多的校园,但它一定会是个出栋梁之才的地方。所有的学子,都会带着这个校园的印记,以为人处事踏实勤奋的风格,印刻在言行举止中进入社会,而最终会在多年后带给自己丰厚的硕果。唯宁静而致远,静而求思,思则知过,知而结网弥补,如此才能愈来愈得到精进,无论是事业还是学识。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静远之上大,求索之众人,这样的两幅画面贴合在一起,不显突兀,不显奇崛,只有平静的接受,淡淡地任它深入人心。
在我进入上大校园求学之时,真的应当感谢这样的环境。一个以美景为妆点,以静思为内秀的校园,注定在细水长流中,春风化雨,润人无数。你可以在这里追求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上大的大已不在于它本身的地域广阔,它所能成就的大会更多更无限。只要我们学会沉浸其中,感悟其中,得到的那些,终会是受益非浅的经历。
如果爱可以延伸,从具体到形象,从自我到天地,那身处在上大这片土地上,感受大地的肥沃,苍天的指引,只会情不自禁,深深扎根,从这里开始,开始努力生长,朝向自由无尽的上空,直向九万里,人生奔腾。
相信,上大这个校园,在许多人今后的心里,会被浓缩成一个眷恋、珍藏的情结。
注:本文获得校学生会举办的“爱—上大”2007上海大学第三届校园形象大使选拔赛系列活动征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