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 - 《上海大学》
他山之石
浙大:为博导硕导办学校
“博导”、“硕导”都是在学术最前沿的教授、专家,但他们也同样需要学习。日前,浙江大学专门给这些学术领军人物开设的互动平台———“求是导师学校”成立。
“求是导师学校”是专门为研究生导师提供培训交流、观摩和互动的平台,任课老师是浙大及国内外权威的教育管理专家。学校将通过讲座研讨,关注导师专业学术能力之外的学识水平的提高,帮助教师胜任导师职责,赢得学生尊重和社会肯定,也符合我国目前把研究生教育重点转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上。
除了浙大外,求是导师学校的学员还包括浙江省各高校的研究生导师。据了解,求是导师学校的课程有:研究生教育规律研究、宏观政策法律法规解读、教育改革创新举措介绍、导师的责任和义务、科学精神和学术规范、创造力开发、教育心理学、中国传统文化等;除专题讲座,还将安排各种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主题包括:新老导师之间、不同学科导师之间、导师与教育管理干部之间、导师与研究生之间,通过相互间的良好沟通,使得三方协同发展,共同创新。
摘自《杭州日报》
中山大学:让“偏才”“怪才”脱颖而出
不把高考成绩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也不侧重高中阶段学业成绩排名,中山大学自主招生改革的新举措,引起社会的关注。
近日发布的《中山大学2008年自主招生实施办法》,对学科特长生的高考分数要求进一步放宽,经过学校综合测试确定的少数特别优秀的“偏才”、“怪才”学生,即便高考成绩未达到重点线,也有可能被录取。这些规定对学科特长生无疑是一种“福音”。其意义不仅在于让学有所长的“偏才”、“怪才”脱颖而出,更在于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规则,为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另辟蹊径。
高考改革是一根极其敏感的社会神经。每一项改革举措的出台,都会引来褒贬不一的反应。中山大学的自主招生改革,不把高考成绩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有利于探索和完善新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标准。可是,让“偏才”、“怪才”脱颖而出,不仅需要慧眼、勇气和魄力,更需要科学的评价制度和公开、透明的操作。尽管可能有争议、有阻力,但打破人才选拔“格式化”的改革不能徘徊,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刻不容缓。
摘自《人民日报》
全球数字图书馆“馆藏”突破150万册
前不久,中国、美国、印度和埃及四国同时宣布:世界最大的公益数字图书馆———全球数字图书馆(www.ulib.org)的“馆藏”已突破一百五十万册。其中,中国分站———CADAL(www.cadal.zju.edu.cn)项目完成了一百零七万册图书的数字化,占全球数字图书馆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建一个世界共享图书馆,全球图书一网打尽。”2000年,在图灵奖获得者、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RajReddy博士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原校长潘云鹤等人的倡导下,中美两国科学家开始联手筹建“百万册数字图书馆”,目标是完成一百万册图书的数字化。其中,中国部分(CADAL项目)由浙大和中科院研究生院牵头,国内十六所重点高校共同完成。
据了解,CADAL网站收录的中文图书包括珍贵古籍、民国时期出版图书、现代学术著作文库、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及其他特色文献资源,英文图书则包括美国大学图书馆核心馆藏、技术报告等进入公共领域的图书资料。
摘自中国新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