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石油报社 - 华北石油报
活着, 真好
—— 《汪曾祺小说精选》 读后感
作者:□黑白
最近读了不少汪曾祺的作品。作为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祺的小说、散文有一点沈先生的影子,风格清新淡雅,被誉为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这次阅读的 《汪曾祺小说精选》 主要收录风俗画、人间世、中国味三个方面的19篇中短篇小说,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受戒》 《大淖记事》 《八千岁》。
其实,我在大学时期上现代文学史课的时候,老师曾经列出过汪曾祺的 《受戒》 让我们阅读。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发生地也是作者熟悉的家乡。作品之所以受读者欢迎,除了有唯美的故事外,我觉得主要还是作者用散文化的笔墨叙述和描写了家乡的风土人情。
汪曾祺小说里的人物永远都是生活中的普通老百姓,有住在庙里的和尚、走村串户的女挑夫、手艺精湛的锡匠、掏粪工……这些人物不是类型化、脸谱化的人物,他们展示着人性的多方面,因此,让人感到真实可信。
汪曾祺的小说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是写的都是汪曾祺熟知的家乡、下放的坝上、居住地北京的故事,或者以这些地方作为背景。
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小说情节的淡化倾向,随着情节因素渐次消失,诸多非情节因素如风土人情、社会背景等涌入小说,抒情功
能便附着在这些非情节因素上发挥作用。作家精心描绘的水乡风俗更多地成为一种渗透着抒情韵味的氛围,为小说即将发生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提供一个充满感情色彩的背景。这些非情节因素具有情感规定性,带有触发、烘托和解释作用,比起一般以叙事为主的小说中冷静客观的环境介绍、背景刻画,更具感人的魅力。
二是以优美的散文化笔触描写当地生活。这些语言给人以散文美的感受,可以说是“散”和“淡”的完美结合。但就是这样一种散文化的平淡语言,给汪曾祺的小说平添了一分特殊的韵味。虽然是用散文化的语言来写小说,有“形散”的嫌疑,但是他的小说情节安排很紧凑,如 《受戒》 中明子随舅舅去出家的时候遇见了小英子,后来又相继遇见几次,而且文中也说过和尚是可以娶亲的,这样发展到最后小英子问明子愿不愿意娶她做媳妇,一切水到渠成。
三是语言精练优美、清清爽爽、节奏感强、意象鲜明,用词形象生动、准确传神。汪曾祺常用细致的语言描写周围环境、人物形象等。他曾在 《大淖记事》 中这样描写:“淖,是一片大水,说是湖泊,似还不够,比一个池塘可要大得多,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渺的,这是两水道的河源”,后面还有相当细致的描写。他这样描写小英子的外貌:“小英子这天穿了一件白夏布上
衣,下边是白纱布的裤子,赤脚穿了一双龙须草的细草鞋,头上一边插着一朵栀子花,一边插着一朵石榴花。”汪曾祺经常用一些细致的外貌和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例如,在 《羊舍一夕》 的开头有这样一段生动叙述:“车窗蜜黄色的灯光连续地映在果园东边的树墙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每回看到灯光那样猛烈地从树墙上刮过去,总让读者觉得仿佛会刮下满地枝叶似的。记得汪曾祺在散文集《自得其乐》 中专门说到了文学语言要活起来,并举了一些例子,好像 《羊舍一夕》 开头的这段描写就被他举例说明过!当然,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汪曾祺都创作了不少名篇佳作。
作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人,汪曾祺的小说总是展示着一种生活态度,那就是永远乐观向上、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用他的话来说:“活着多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