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贵州医科大学 - 《贵州医科大学报》

外婆的 毕业证

□ 陈思颖

2018-10-30     浏览(161)     (0)

我很喜欢新校区的校史馆,喜欢老院长的铜像,回荡的校歌,复刻的老校门,手抄版的教科书,每件藏品背后都似能看到一段段生动的历史。其实我的喜欢里还藏着一个小秘密,馆里有一块介绍一九五八年学校建立“祖国医学系”的展板,前面的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一张当年的老毕业证。那张毕业证的捐赠人,是我的外婆。

在我的记忆里,外婆勤勤恳恳当了一辈子中医,一米五的个儿很瘦小,平日里总是忙前忙后,话不多,我们也鲜少聊天。直到我高考那年。

零七年的夏天应该是特别闷热的。全家人为我高考填志愿开了一次家庭大会,他一言你一语,吵得我心烦意乱,索性跑到外婆家躲个清净。外婆见我来,便回房在衣柜的最角落翻出一个布口袋,拆开三五层旧报纸,掏出一个小红本递到我手上,是一张旧旧的大学毕业证。我惊讶地翻开,内页上贴着的照片是外婆年轻的面庞。外婆拉着我坐下,跟我说起了她从前的故事。

一九三五年农历五月,外婆出生在贵州省务川县,她的父亲是县里的农委主席,继母掌管家中财权,很是强势。虽说外婆是家里的独女儿,却备受继母欺负。从贵阳卫校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桐梓县松坎镇的一个小卫生所工作。当时卫生所医疗条件差,医生很少,忙得不分昼夜,唯一的休闲就是在没有病人的凌晨里,坐在卫生所门外的田埂边,借着大门的灯光读读书,冬天冷得直哆嗦,不过夏天可以和田里的蛙鸣作伴。五八年,由于工作表现优异,外婆被遵义卫生局选拔为“调干生1”,保送至贵阳医学院祖国医学系(后改称中医系,历史沿革见文末附注),骄傲地成为了县城里的第二个女大学生。

虽然念上了大学,但是相对那些通过高考进入贵医的“普高生”们,外婆觉得学习吃力,学业繁重,压力非常大。班里的同学们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高中毕业的,初中毕业的,还有一些从乡下来的卫生员调干生甚至没读过书。

“老师们对我们真的很好!”外婆突然说到,“我们只是一些农村上去的孩子。”

除了平时正常的上课,学校还给像外婆一样学习吃力的学生们安排了专职辅导功课的老师。在困难重重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不论阶级和贫富,不论出身和背景,老师们尽心竭力地教授和帮助,干劲十足。外婆和同学们也是积极向上,朝气蓬勃。全校师生都主动要求进步,精神振奋。

“不过我比同学们年纪都大,也笨,再怎么努力也只是成绩中上等。”外婆惋惜的说道。

三年困难时期 2,全国饥荒。在外婆的回忆里,“能吃上一顿饱饭”大概是那时最大心愿。家里除了负担外婆一年几十块的学费外,继母一年给外婆的零花钱只有十块钱,要花钱买学习讲义就会饿肚子。由于没有钱,外婆穿的灰蓝布衣服上全是补丁,若能偶尔遇上老领导、旧乡亲你三角他五角的凑个钱,才能供外婆扯上几尺布,一年到头做上一身新衣服。

“那时候不比现在,得有天大的运气才能读上大学,我就算不吃饭不穿新衣也得好好把这书读了,读完就可以给更多的人治病了。”

“比我困难的同学还多着呢,我怎么好意思开口向组织报销学费!”

“不过大五那年幸运地遇上了国家公费呢!”

外婆絮絮叨叨的话里总是充满了感恩。

一九六三年八月,外婆从中医系毕业,那是贵医历史上仅有的四届中医系毕业生中的第三届。

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外婆的很多同学被分配去了农村工作,而外婆由于毕业实习期间表现优异,获得一致好评,被分配回原实习单位,遵义中医院。后又获得珍贵的专职跟师学习机会,跟随她的老师幸凤武(音)先生和师母来到了贵阳,在贵阳中医学院贵州省中医研究所从事中医临床研究工作,直至退休。

平日里很少说话的外婆,花了大半天给我讲述了这段我未曾知晓的历史,她的话里充满了当年十八岁的我无法理解的情怀。外婆这一生都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可正是处在社会大变革的动荡年代,她和她的同学们必须肩负起时代和国家的重托,胸怀实现民族复兴的抱负和信仰,去传承源远流长的祖国医药文化,去读书,治病,救人。

我突然觉得手中这本毕业证沉甸甸的。封面的字虽然褪了色,但红色的绢布外壳却鲜艳得有些耀眼。这哪里只是一本毕业证,这分明是历史授予老一辈医药工作者们的闪闪发光的勋章啊!

外婆对我说,“中医药是老祖宗们留下的瑰宝,如果你有机会去读外婆的母校,可要给外婆争气!”她擎着泪的双眸光彩熠熠。

零七年九月,我握着一纸录取通知书到北京路 9 号报到。我记得特别清晰,那天的阳光和外婆的毕业证一样耀眼。

春去秋回,十一年过去了。十八岁的那张红色通知书早已换成了一张又一张的贵医毕业证和新的录取通知书,我也如愿站上了母校的讲台。肩上扛着的除了身为一名教师、医药工作者和贵医建设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有那份来自外婆的深厚嘱托与期望。

一四年底参与学校更名工作时,我偶同宣传部的伙伴到正在筹建的校史馆参观,见空空的“祖国医学系”展柜,猛然回忆起这段往事,立马赶回家向外婆求援。

如今,外婆的毕业证安静地陈列在校史馆里,它和其他所有展品一样,都是贵医八十年峥嵘岁月的最好见证,也是校训“诚於己,忠于群,敬往思来”的精神传承。现在我偶尔路过校史馆也会专门去看看外婆那张泛黄的“贵阳医学院中医系六三届”毕业证,毕业证上的黑白照片里,年轻的外婆扎着两条麻花辫,穿着格子衬衫,笑得好灿烂。

(作者系药物制剂重点实验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