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海大学 - 《河海大学报》

胡雪海

2020-09-30     浏览(73)     (0)

胡雪海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主要从事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他曾获得多项荣誉,主持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和教学论文。他致力于提高教学实效性,积极尝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关心学生生活,为学生释疑解惑。他表示将继续努力成为一名受学生爱戴的思政课教师。



胡雪海,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获得江苏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曾获河海大学第十八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2012)、河海大学第十五届优秀主讲教师(2015)、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2017)等荣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1项,发表学术论文6篇、教学论文2篇。守正:三尺讲台上的坚守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灵魂课程”,铸魂育人是它的使命。站在河海大学讲台十八载,胡雪海老师始终感觉到肩膀上沉甸甸的责任,秉承着敬畏讲台、珍惜讲台、热爱讲台的教育理念,积极回应学生的每一个问题,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教学任务都特别重,胡雪海老师做过统计,18年中自己每学年上课从未低于25个学分,最多的时候达34个学分。课时量大很容易让人疲惫,胡雪海老师偶尔也想过像社会上有些教师那样“认认真真培养自己、稀里糊涂培养学生”,但内心的道德感和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感使他能够坚持底线,拒绝“水课”,打造“金课”,毕竟教书育人是良心活,马虎不得。创新:在提高教学实效性上下功夫

胡雪海老师积极尝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注重对教材逐章逐节进行“庖丁解牛”式的深度剖析,对其中的关键点和疑难点进行逐一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专题;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引入问题式、辩论式教学方法,积极打造课堂———实践———网络一体化教学模式,整体推动思政课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协同构建河海大学思政课教学新模式。几乎每两年必须参加一次讲课竞赛,赛前紧张忘我的准备,赛中对其他老师的观摩,赛后专家学者的精彩点评……这些都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教学思路的再创新。学博为师、身正为范:做学生的引路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坚持不懈地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阳光的心理、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个教师的职责所在,而且,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也离不开与学生的心灵碰撞。胡雪海老师总是在百忙之中抽时间与学生谈心,帮助他们释疑解惑,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各种思想、学习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关心学生生活,对家庭困难的学生慷慨帮助,以尽绵薄之力。这份付出换来了学生对他的爱戴和敬重,见面时有热烈的交谈,逢年过节会有真诚的问候……面对这一切他愿意付出,只为那份洋溢在心中的幸福感和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胡雪海老师表示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怀着对教育的热爱,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努力成为一名受学生爱戴的思政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