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海大学 - 《河海大学报》

向圆圆

2020-09-30     浏览(113)     (0)

向圆圆是一位博士副教授,他致力于教学与科研工作。他获得多项奖项和荣誉,并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与体系。他备赛并不断提升教学思想与技能,通过校内选拔赛和省赛,学到了优秀的教学方法,增加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他注重教学技能和教学思想的融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向圆圆,博士,副教授。2014年进入我校理学院工作,目前担任物理实验中心副主任。2020年8月获得第三届江苏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江苏省高校第十一届基础物理教师上好一堂课竞赛一等奖,主持校级在线课程1项,发表教改论文3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论文14篇,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

认真备课,以生为本,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与体系

进入河海工作之后,向圆圆老师便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负责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的教学与建设。由于课程本身的难度,一个刚毕业的博士想要上好这门课是非常困难的。此外,由于学时的设置、学生群体的特征不同,直接复制其他高校的模式也是不现实的。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课程重要内容的讲授,并且还要能够让学生听懂,向圆圆为此几乎花了一年时间准备课程。

由于现有的教材内容过多,因此得有一份适合学生特征的课程讲义。“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为此,向圆圆老师仔细研读了国内外经典的教材,提炼出课程的基本框架,结合学时安排,编写了一套包含15讲内容、90页左右的课程讲义。他说:“写好这份讲义,自己相当于回炉重造一遍,其中还融合了部分研究性内容,可供学生拓展。”这份讲义在学生中反响十分良好,同学们纷纷表示“精练而不失精髓”。

在课堂上,向圆圆老师常常选择从学生角度来教学。他经常会提出一些课本上没有答案的问题让大家思考,这些问题大多贴近生活,在引起学生探讨兴趣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运用,慢慢地让大家适应了独立思考后再参与讨论的学习方式。他擅长启发学生思维,走出课本实践,与同学们共同提高。在5年的教学生涯中,向圆圆老师带领学生结合课程中的一些开放问题,共同研究并发表了3篇教学论文。此外,他还主持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的校级在线课程,进一步完善了课程体系。辛勤备赛,以赛促教,不断提升教学思想与技能

2020年8月21日至23日,第三届江苏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暨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举行,向圆圆老师荣获大赛理科组特等奖,同时被授予“江苏省技术能手”、“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荣誉称号。说起刚刚获得的这份荣誉,向圆圆老师感悟颇多。

本次竞赛由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三部分组成,要求教师准备20个教学节段,临场随机抽选1讲比赛,全面考察青年教师的思政素质、教学功底、学术素养、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难度大,强度高。在备赛过程中,向圆圆老师利用业余和假期时间,不断打磨课件和教学设计,演练授课过程。向圆圆老师感恩地说:“我的教学年限短、经验不足,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断完善,学校及学院领导给了我很多支持,尤其感谢学校教务处、工会、理学院的领导和专家们的悉心指导和帮助。”

通过这次比赛,向圆圆老师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提升并逐渐完善了自己的教学思想。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因此教学的一切内容都应当从育人出发。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所育的人是新时代的人,因此教学思想一定要与时俱进,跟上新时代。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案时,以立德树人为基础,通过实际应用、历史典故、科学思想的穿插,体现课程的高阶性和创新性;并通过与科学前言问题相结合,提升课程的挑战度。在实例选用过程中,从一些大型科学仪器、工程项目、科学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教学技能是实现教学思想的最终载体,有了好的教学思想后,还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技能去展现。以这次比赛为契机,向圆圆老师和学院几位有经验的老师一起,在学校智慧教室每天打磨,从教学姿态、板书设计、语言处理等各方面不断反思提高。同时,通过实际反馈,再次对教案中的案例、问题进行打磨,生动自然地展现科学知识与课程思政元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同展现出了挑战精神、奉献精神以及团结协作精神。他谈道,通过校内选拔赛和省赛,自己不仅学到了教学竞赛的实战经验,更是收获了优秀的教学方法。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增加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这些都有助于今后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