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长安风姿,最能让人回忆的是什么?是令世人惊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还是堂皇满目的大唐芙蓉园,抑或是华山的巍峨高耸,也许都是。十三朝文化古都已将长安打造得“神采奕奕”,长安美在文化,美在风景,更美在生活。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古都在四季的变化中展现出“诱人的姿色”。初春时节,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恢复了往日的生机,那一片新出的嫩芽,似乎在宣告着“古都”生命力的召唤。仲夏之时,市区内的“柏油鸡蛋”散发出诱人的香味。秋分之际,终南山下古观音禅寺的金黄银杏,带着来自“唐王朝”的回忆,引得游人流连忘返。冬至归来,壶口瀑布已结出巨大冰瀑,雪地一片一片,别是一番美景,引发着对古都雪的期许。阳春三月,草长莺飞。
“又是一年春好处”,古都又开始了新的征程岁月,从来自城郊的麦苗复苏到市区的柳絮飘扬,从白雪皑皑的“雪山”到绿意满满“青山”,从冰瀑的金龙峡到春游踏青的原始风光,这一切的一切,似乎携带着古都美景的足迹。像是在与远方的客人招手,欢迎他们的到来,一起游山玩水,赏花踏青,感受着来自春日的洗礼。大美古都,美在风景。
夏至之际,热气满满,燥意无限,此时的古都更像是被太阳笼罩着一般,让人喘不过气。蜻蜓也只敢贴着树荫飞,生怕下一秒自己已然消失,只有知了在放声歌唱,似乎在宣告着属于它的季节。此时却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是成千上万的普通劳动者,在酷暑之时,依旧在装饰着这座城市,修建着高楼,清扫着卫生,这在都早已钻进空调屋的人中显得“格格不入”,但正是有了他们在酷热中的坚持不懈,他们对城市的默默坚守,对古城的奉献,在热意满满的夏季,爱减缓了“燥意”,增加了“凉意”。大美古都,美在人心。
秋风袭来,给燥意的古都带来了来自秋天的呼唤,此时的名胜古迹之中银杏叶的绿黄已成为常态,前往慈恩寺之中,感受来自玄奘西行归来的 5G 情景,使其再现,魅力不减当年,置身其中,感受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来到秦始皇陵兵马俑展览厅,慢慢体会来自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丰功伟业,了解大秦帝国的光辉历史,体会军事博物馆的不同。踏着秋意风光,再去看看乾陵,一个历史上第一个两个皇帝的陵墓,承袭了“因山为陵”的墓制,感受盛唐时期社会蓬勃发展,感受它所体现的盛唐精神。大美古都,美在文化。
寒冬腊月,虽不像革命圣地延安那样大雪纷飞,但正是因为蒙蒙细雪,给古都夹杂了一些神秘感,让古都文化氛围更加浓厚,鼓楼露出尖尖屋檐,檐上深绿色的琉璃瓦显得更是别出心裁,令人眼前一亮。城墙上小雪人紧紧靠列,像是禁卫军一般守护着古都的安全,城墙下是唐装的“盛行地”,老老少少都在用相机记录着“文化之乡”的美,似乎他们也身处大唐,像普通平民一样,等待着城门的打开,新一天的开始。大美古都,美在生活。
古都风姿,需要我们细细品味,大美古都,美在人心、美在文化、美在风景,更美在每一个故土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