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是指困难的处境,这种处境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左右,却给个人的生存、社交等带来严重影响。开始于2019年末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全世界处于始料未及的逆境,最初,没有人在意,觉得这不过是一场比流感略微严重一点的流行病,直到武汉封城,全国管控,海外多国沦陷,我们终于意识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疫情之下,有人失去生命,有人死里逃生,有人经历丧亲之痛,有人在隔离中煎熬,更多的人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焦虑、恐惧、孤单和无助。我们各位同学正在经历一个漫长的假期,每个人的生活和学习都在发生改变。当父母因为疫情无法工作,没有收入;当网络教学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唯一的形式;当求职择业面临疫情和经济形势的双重压力;当计划好的留学签证因疫情而搁置;当积怨已久的家庭矛盾无法解决也无法逃避,你会明白,共克时艰这句话不再只是一个励志的口号。
逆境让我们感受到压力、挫败、沮丧和无助,同时也将考验我们的心智,促进心灵的成长。
逆境让我们学会反思
顺境让人享受喜悦,逆境则引导我们自我反思。一个小小的冠状病毒,让整个世界都为之恐慌,工厂停工、商店关门,人人足不出户,彻底打破人类无所不能的幻想,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体和社会的关系。病毒从哪里来,人类为什么会被传染,如何才能最大限度保护生命,我们的应对机制存在哪些问题?尽管有不同的声音,但这些声音的背后是对生命健康的关切、人类行为的反思和人类命运的担忧。反思是一种理性的力量,它让我们在经历不可避免的灾难时,思考并汲取教训,在继续前行的路上不会重蹈覆辙。
逆境让我们守望相助
病毒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敌人,为了阻断疫情的传播和蔓延,我们被迫退守家园,被隔离在各自的房子里,但我们的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密的连接。家人的相互关怀,朋友的问候,陌生人之间的相互提醒让我们不再孤单。保护好自己就是在保护他人,“待在家里不出门就是为抗疫做贡献”,全国有4万多医务人员逆行武汉,与武汉人民共同抗疫。随着疫情的全球蔓延,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空前密切。灾难威胁我们的生命安全,守望相助让我们安心,让我们勇敢,让我们彼此温暖,疫情面前,全人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正如存在主义哲学家在其著作《鼠疫》中所表达的,灾难让人性的弱点暴露无遗,但终究人性的亮多过人性的暗。守望相助是一种人性的光辉,是一种温情的,团结的力量。
逆境激发我们的斗志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在面临危险情景时,会自动激活“逃跑—战斗”的应激机制,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疫情中我们看到各种逃跑,逃离武汉,从国内逃到国外,从国外逃回国内,因为害怕,我们逃跑,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逃跑,疫情在世界范围更快速地传播,带给世界更多的危险和恐惧,于是最初的慌乱过后,我们意识到只有直面危机,科学防控才能真正战胜疫情,获得内在的安全感。疫情激发了我们的斗志,我们把应对疫情称之为“抗疫”“战役”,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科学家,医务工作者,政府官员,社区服务人员,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和那些被感染的病人,被隔离观察的人,停工停产的各行各业的人一起投入到这场全民抗疫的战斗中,疫情不结束,我们不停歇,斗志是一种信仰的、意志的力量。
逆境考验我们的应变能力
逆境意味着不顺利,意味着原来的计划不能实施,随机应变是一种适应能力。新冠病毒是传染人类的一个新的病毒,我们知之甚少,唯有随机应变。从可防可控的误判,到病人激增,医疗力量严重不足,一床难求的巨大危机,到建方舱医院,实现“床等人”,直至方舱医院全部封舱,疫情得到控制,政府危机应对的能力得到考验。就个人而言,疫情同样是突如其来的变故,如果不能及时毕业,如果不能按时上班,如果经济面临压力,如果感情因疫情面临危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几个建议:
一、接受现实,稳定情绪,保持冷静。当逆境出现,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否认。怎么会这样呢?不可能!这是谁的错……这些责问很正常,但于事无补,我们要接受现实,尽快从愤怒、抱怨和悲观的情绪中稳定下来,想想自己该怎么应对。
二、放弃“应该”,寻找当下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然后实施。以我的成绩和各种证书,应该可以找到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如果这个“应该”不能满足,我们就被卡在那里,不知该怎么办了,放弃“应该”的想法,看看现实的可能性,疫情之下,工作的机会和招聘的形式都发生变化,你有哪些可能的选择呢?找到最合适的,
三、学习,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也许这次疫情你所失去的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是无法估量的损失,但那又如何,在你暂时无法扭转局面的那一刻,学习,积蓄力量,等机会来临,你又是那个叱咤风云的人啦。
逆境的力量是人与逆境相遇时激发的内在的力量。我们不欢迎逆境、天灾、人祸、战争,人类在逆境面前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最可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
德国有一句俚语是这么说的,树木结疤的地方,也是它最坚硬的地方,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