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上午,英语学院举办“青年教师中的译者:经验与思考”主题圆桌公开课。
本次公开课面向翻译专业2019级1班学生,由教师群体中的译者“现身说法”,与同学们分享其在行业实践中取得的经验与相关思考。
在《文化翻译与译者伦理:从实践说起》的主题报告中,杨祎辰老师通过文化翻译案例解析,帮助学生了解翻译中的简略化、明晰化、保守化、平整化倾向对文化翻译实践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译者伦理视角,指出译者的职责是发挥主体性,促进文化间的沟通与合作,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新时代译者应具备的伦理意识及职业素养,以及如何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自觉融入专业实践,由此实现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及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在题为《学术翻译中的译者素养———以〈英国官方鸦片战争史稿>翻译为例》的报告中,庄驰原老师分享了英文史学著作汉译中关于术语查证与学术立场传达的译例,使学生领会从事学术翻译工作所要求的基本规范,在强调严谨客观的学术思维方式和认真负责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强化国家意识和政治认同,引导学生成为兼具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专业水准的优秀跨文化交流人才。庄老师从具体的翻译问题出发,突出了教学的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探索和发现答案,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现场气氛热烈。
在《术语表建设在翻译项目中的作用———以〈新供给经济学>汉英术语表为例》的主题报告中,译者之一的唐一辰老师指出,在翻译项目启动初期,基于专业资料和数据统计建设专业术语表,有助于准确翻译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和思想方法,进而更高效地向世界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唐老师现场展示的利用语料库提取高频术语的过程与结果,引起了师生的兴趣。
在现场互动环节,同学们就具体的翻译问题和翻译行业前景等提问。在点评环节,肖维青教授指出,本次课程思政课程链公开课显示了英语学院翻译专业作为全国翻译专业领头羊的实力。由老师们“现身说法”,通过真实案例与同学分享其对翻译事业的热情,就是对学生的一次职业教育和理想教育。
2019级翻译1班王臻昳同学表示,非常认同老师们在案例中所给出的解决方案及其背后的译者伦理思考,以及分享对新时代译者责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