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矢在器中会意,器形外的小圈表示手提的环。“函”的本义是装箭头的器具。引申之,用来装其他器物的东西也叫“函”,如剑函、镜函。封套也叫“函”,如信函、书籍之函。甚而类似封套的东西也叫“函”,如铠甲或称函,后增“金”旁。“函”是用来装东西的,所以又有包含、容纳义,与“含”同义。不过“函”的意义也可能源自“含”。增水旁则为“涵”,就派生出来一个新词。词义引申、字词孳乳,一般都是这种规律。
从字形看,本义应指大道,但卜辞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用法,铭文则多用行走、德行二义,今以音háng、xíng加以区别。词义引申大致因循名词、动词两条途径,名词引申为行列、行伍、排行、行业等义,今读háng。动词引申为通行、施行、流行、经历、巡视等义,行为、品行等名词义也归此类,今读xíng。为了组字方便,用作构形部件时多作“彳”或“亍”,一般用作意符,意思与“行”相近。铭文用道路、行列、征行、巡行、施行、履行、德行、行为等义。
“龢”的小篆作“龢”,“和”的小篆作 。甲骨文字形的左侧从龠(yuè),右侧是声符“禾”。甲骨文“龠”字作
,金文作
,是古代管乐的名称。商代的“龠”双管同奏,其音和美。其字形象是编管之形,管上有口形,表示是空管,或说象编管乐器的吹孔。上部或增从倒置的口形,表示人口对着龠管吹奏。“龢”的本义是乐声和美动听,引申为味道和美,又泛指和美、和谐。“和”在铭文里有时用本义,有时用引申义。金文第四字形以“音”代“龠”,这是弃形取义。后又以“口”代“龠”,以“和”与“龢”通用,更取简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