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绵阳师范学院 - 《绵阳师范学院报》

王宬葓:教学、 科研、 创作的魅力三重奏

2020-12-15     浏览(165)     (0)

青年教师王宬葓是一位魅力教师,深受学生喜爱。他坚守教学质量,注重课堂效果,以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轻松掌握复杂知识。他潜心科研,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钟情于川剧音乐研究。教学、科研、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他的职业追求,愿将青春付予教育。


王宬葓(前排右四)与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17. 4班课程结业留影




  四川省第九届巴蜀文艺奖获得者、首届四川艺术基金青年作曲家项目获得者、2019 年“最美绵师新青年”、2019-2020年度优秀教师等荣誉,我校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的教师王宬葓,这位被学生称为“王哥”的青年教师究竟具有怎样的魅力?
       魅力教师,坚守质量与课堂效果

       “底下同学们都觉得王老师就像我们的朋友一样,上他的课感觉格外亲切放松,所以我们都叫他王大哥。”音乐学专业 17. 4班的白丹同学这样说道。“师生关系衣钵相传,和学生相互尊重,帮助学生,传递知识、理想信念、价值观就是老师最纯粹朴质的工作。”王宬葓如是说。
  2012年 9月,在充满蝉鸣的夏天,王宬葓带着心中的炽热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毕业,进入了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任教。
  王宬葓第一学年所担任的课程并非自己的研究方向,而是接下了一位出国做访问学者老师的所有课程。对不是自己最擅长领域的课程进行课堂教学,王宬葓也有一些忐忑。“开头总是艰难的,但只要认真对待,工作也能顺利进行”。向资深教授请教,观摩其他老师的课堂,认真备课,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一年很快就过去了。而这些积累、思考、探索使王宬葓的教学之路越走越顺。
  坚守教育初心,严守课堂教学质量,做一名受学生喜爱的老师是王宬葓的从教追求。在课堂上,以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将复杂的知识轻松掌握,是王宬葓的课堂教学理念。
  王宬葓对课堂质量的执著得到了教学督导、同行、同学们的认可。教学督导古全林教授听了不少他的课,“王宬葓老师的课上得很好。”古全林认为,王宬葓课上的好,一个原因是他自身的专业功底很好,另一个原因是他的教师素质很好,他上课思路清晰,语言表达准确,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当讲到一个复杂的问题时,他很有耐心,脸上始终带着微笑,我感觉学生都很喜欢上他的课,师生之间的交流非常好。”
  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罗凌教授也十分认可王宬葓的教学,“王老师的课重点突出,思路清晰,语言质朴而风趣。同时,他能用最通俗的语言诠释艰深的专业理论,听他的课轻松、有收获感。”
  白丹说:“王老师的课要求严格,规矩多,但他的教学方式很有趣。《和声理论与键盘实践》是一门相对枯燥的理论课,不容易跟上,他会选择适宜的切入点和方法让你积极参与,并且还时不时说些与教学相关的逸闻趣事来消除你打瞌睡的念头。”
       音乐创作,传承为基彰显音乐魅力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在大学生艺术节的舞台之上,李白《将进酒》的诗句在我校王小明教授与“梦之声”合唱团的完美演绎下响彻全场、荡涤心灵,获得了在场听众与评委的高度评价,最终荣获了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节展演二等奖、四川省第八届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的好成绩。而为李白诗歌插上音乐翅膀的幕后作者,正是同学们的“王哥”王宬葓。
  在王小明的邀约下,王宬葓作为指导老师加入了学校梦之声合唱团。2017年 8月,梦之声合唱团参加了四川省第八届大学生艺术节展演活动。
  对于为什么选用《将进酒》作为创作对象,王宬葓谈到:“我们的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注重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李白是绵阳人,是唐诗的领军人物。选择李白名篇《将进酒》作为对象展开音乐创作,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种探索,是坚定文化自信的表现,对文化传承具有积极作用。”
  为了达到更好的合唱效果,排练期间王宬葓一直在不断完善该作品。“我们比赛拿到手的谱子已经是第三个版本。”音乐与艺术表演学院 2014 级 3 班的谢林宴谈到,“为了完善作品王 宬葓老 师花费 了不少 的精力。”在对《将进酒》排演实践、打磨提升的过程中,王宬葓加深了对作曲技术理论的理解。在之后的不断提升中,先后与合唱团合作创作了 《绵阳师范学院校歌》《云上羌声》《西羌回响》《忧思与呐喊》等优秀作品。《将进酒》 也被作为教学曲目应用在课程教学,其余部分作品同时成为了合唱团的保留曲目,在各级舞台展演中备受赞誉。
      潜心科研,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
      虽与活力四射的年轻大学生们朝夕相处,但对王宬葓而言比起受人瞩目,他更喜欢沉淀下来。在王宬葓看来,静心思考、努力钻研是自我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可以指导实践,可以成为创作的基础,也可以成为课程教学的素材。科学研究也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潜心科研也是作为教师自我创造新知识的过程。”这句话常常被他挂在嘴边。
  在王宬葓的研究成果中,川剧音乐占比较大。公开发表的论文有《川剧高腔音乐中的对比复调探究》《川剧高腔音乐中的模仿复调研究》《川剧弹戏[ 一字] 板式研究》;完成的音乐创作有钢琴套曲《蜀戏拾零》、奏鸣曲《高腔》《乱弹》、民族室内乐《蜀调 · 拷红》《蜀调 · 万年欢》等作品。在谈及为何钟情于川剧音乐研究时,他说道:“作为四川人,我对川剧有一种情节。我喜欢川剧,川剧五腔共和,融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于一体,其表演与音乐都具有相当的魅力。”“我在成都上学时经常去悦来茶馆、锦江剧场看戏,感受戏曲现场氛围。”“我本科毕业论文也是写的川剧。遗憾的是,四川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大多数对川剧了解较少。但他们都关注自己的专业,所以,我通过创作来缩短未来音乐教师与传统戏曲音乐的距离。”王宬葓先后以《地方传统音乐(川剧)在钢琴课程中的运用研究》和《基于地方文化传承的川剧元素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教学与表演研究》为题申请了学校和四川省教育厅的课题,以川剧音乐为素材展开创作和教学实践,探索川剧音乐与专业音乐教育课程的结合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采访的最后,王宬葓回答了关于教学、科研、创作三者关系问题提问。他说道:“教学、科研、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认为教书育人是职业根本,科学研究是职业支撑,音乐创作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途径,这三者都与我的专业密切相关,我将携三者同行,走一条教学、科研、创作相互促进的成长之路。”除了教学、科研与创作,王宬葓更有一颗诚挚的爱生之心,愿将青春付予教育,将热血投给绵师。
  (大学生通讯社 徐婷婷 杨子祎 王露露伍雨阳 黄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