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滨州医学院 - 《滨州医学院报》

电影《心灵点滴》:思考“医患关系”的新视野

2020-12-17     浏览(84)     (0)


电影《心灵点滴》的题材与医疗紧密相关,所以,虽然影片的类型定位在喜剧故事片,但是,关于疾病与健康以及生命悲欢价值的探讨依旧清晰而凸显。影片的情节并不复杂,主人翁亨特·帕奇亚当斯想成为一名医生是在他的精神疾病痊愈之后,后来他进入了维吉尼亚医学院学习。可是院内传统观念的限制使医生们都十分不近人情。他不屑于这种状态,于是他把欢笑看做是医治病人的一个重要处方。他总是穿着鲜艳的衣服,带着滑稽的装扮到学院去,为的就是能让每一位病人都开怀大笑。校方对亨特·帕奇亚当斯的行为十分不满,但他还是冒着被勒令退学的危险坚持着自己那套理念。亚当需要克服的东西众多,从医路上又将有不同的挑战与不同的人与事在等着他,亨特·帕奇亚当斯仍不懈地为着梦想前行。

影片中,亨特·帕奇亚当斯身穿那件白色的工作服,将微笑作为一剂最好的良方:给生命以荣誉,给生命以尊严,给生命以快乐,而不仅仅是给生命以时间。可是谁曾想到,他也曾经是一个轻微抑郁症患者,他自愿来到疗养院并渴望在这里得到治疗。可讽刺的是,当他对医生倾心交谈时,医生却调着自己的咖啡,根本没在意自己的病人。也正因如此,他发现许多病人其实并非精神异常,更多的是没有人去在乎他们的感受。正是这般遭遇,为他点燃了立志成为一名微笑医生的 “星星之火”。

维吉尼亚医学院的医生们高高在上,不近人情,将病人当做某种疾病的代名词。正如亨特·帕奇亚当斯所说:“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冷漠。”总要有人去挑战传统,总要有人去改变这个令人窒息的医院气氛。这时,亨特·帕奇亚当斯以一种过度乐观的状态为医生治病救人的行为开拓了新视野。他身穿鲜艳的衣服,带着滑稽的装扮,试图给病人更多微笑和快乐。但是,亨特·帕奇亚当斯总因过分乐观而备受医院其他医生的苛责,他们视他为另类。甚至有一个导师直接对他说:“你想要成小丑,那就去马戏团。”

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的紧张性,是否只重视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训而忽略了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中国心血管病治疗奠基人之一陈灏珠院士曾说:“如果不给病人以人性的温暖,把病人视作等待修理的‘机器’,那即使有再丰富的医学知识,也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医生。”亨特·帕奇亚当斯用自己的行动阐述了人文关怀在医患之间的定位。

在2020年的春节期间,没有聚餐,没有旅行,没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一时人心惶惶。可是却有那么一群人千里驰援,衣白褂,破楼兰,比肩神明。武汉方舱医院医生们带领患者跳舞、做操、打太极,同一月份的患者和医护人员举办生日会,好不温馨。“戏精”患者扮演病毒,大摇大摆地从病床前走过,“吓唬”无辜的病患,医护人员也被欢乐的气氛感染,于是带着 “枪支”去消灭病毒。他们和亨特·帕奇亚当斯一样不仅治愈疾病,更是抚平了那一抹创伤。

最令我痛心不已的是打了鸡血的亨特·帕奇亚当斯与爱人刚有了好结果,可为什么残酷的社会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在听到女友被心理患者杀害的那一刻,他心灰意冷,他咆哮、怒吼,不顾挚友劝说离开了自己一手建立的小诊所。他也只是一个人啊!为什么现实却将他推到了悬崖边,就在他准备了结自己生命的那一刻,飞来的蝴蝶停在他的周围,他没看错,是蝴蝶,是和女友耳环一模一样的蝴蝶,那一刻他释然了。原来女友一直在她身边。他又一次重新像打了鸡血一般,即使被学校院长责难勒令退学,他也全然无惧提起公诉。公诉的那天,他帮助的病人都涌进礼堂的时刻,亨特·帕奇亚当斯激昂地质问着这所医院冰冷的医学体系,最终他胜利了。这一刻,我也哭了,我看到了人间最真的感情。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触,也让我看到了医疗题材电影艺术呈现的现实价值。是的,我们每一个从医人员需要时时提醒自己作为医者的责任和义务,认真领悟行医的真谛,很多医疗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临床医学院 王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