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不是药神》是当前国内商业电影市场上并不多见的医疗题材影片。在当前的影视艺术阵营中,医疗题材电影相比医疗剧、健康类电视节目、医疗题材纪录片而言,创作势头明显偏弱。显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要把多重维度的医疗题材以电影艺术的方式把握到位,进而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衡,这对于编导而言并不容易。但是,电影 《我不是药神》恰恰把握好这一平衡,虽然没有医院叙事空间的界定,但是,对于疾病以及由此延伸的深层次社会问题的思考还是为医疗题材电影的成功趟出了路径。
影片从一个普通的小人物讲起。主人公程勇一脸油腻,没钱为父亲做手术、没钱挽留儿子并给他更好的未来、也没有钱支付房租……为了生存,他被迫犯险走私廉价印度格列宁。四万元一瓶的“正版药”让患者们在钱与生命中苦苦挣扎,仿佛买与不买都是一种绝望的选择。虽然一开始,程勇只是为了钱财、为了谋生,但这违法的走私却给许许多多的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吕受益还憧憬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单亲母亲刘思慧为女儿治病不惜委身风尘,还有神父、“黄毛”……这些廉价的“盗版药”就是他们的明天,他们都需要依靠着这些廉价仿制药继续延续着生命。
程勇并没有伟大到牺牲自己的后半生而去拯救一些与自己无关的患者,他也想安安稳稳的活着,所以他抛下了那些等待救命药的患者们,把药的代理权转给了卖假药的骗子张长林。此时的程勇虽然不算是个“真药神”,而张长林却是个名副其实的假教授。张长林为了牟得更多的利益,把原本五千的廉价药疯狂抬高到两万,患者们再次陷入绝望。半年不到,张长林便被举报,被警察追捕而不断逃亡着。“盗版药”停卖,患者们又只能无助地等待着死亡。
全身而退的程勇,生意越做越大,然而好友吕受益却因为买不起高昂的 “正版药”、买不到廉价“盗版药”陷入绝望而自杀。这或许成为了程勇的心结,他再次去往印度要到新的代理权,看着印度墙角渺小无助的人类和街道上令人敬畏的神像,他的心灵仿佛得到了净化与洗涤:生命太多珍贵与渺小,他虽不是神,但他可以拯救那些患者的生命。是否会被逮捕坐牢、是否能够承受住代价、是否值得去冒险……这些其实已经不重要了,他所做是为了挽回自己以往自私的过错,为了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与未来。这一刻,影片对程勇这一人物形象成功完成了人物弧光的复刻。
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在法律与情感之间到底该如何抉择?这也是医疗伦理的一个重要矛盾。影片敏锐地捉到这一矛盾的纠结点。一方面,程勇的做法的确违背了法律秩序;但另一方面又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实情,当患病老人那一句痛彻心扉的话语:“我不想死,我想活着”以哀求般的语气说出时,当桀骜不驯的彭浩为了帮助程勇失去鲜活的生命时,当连骗子张长林最后都维护着程勇时,影片的矛盾彰显出极致的张力,在打动着警察曹斌和感动观众的同时,也将疾病与救治的恒久命题嵌入人心……
程勇最后还是被捕,这是法律的必然。在押送的途中,所有患者在道路的两旁站立着,警车也故意放慢速度,患者们一个接着一个摘下口罩,如同点亮的一盏又一盏生命之光,目送着这位“药神”离去,照亮着也温暖着所有人。
我是含着泪看完的,越矛盾越感动,我知道,这部电影成功了。我感叹着生命的脆弱与渺小,面对一些疾病,人类显得是那么卑微与无助。他们本应有幸福美好的未来,但疾病却将那些变为幻想与奢侈的愿望。而且,在疾病的背后有时候更可怕的是牟利的人心。一部电影不可能解决这些难题,能做的也只能是以艺术之手进行灵魂的抚慰和现实的折射。影片的结尾非常治愈,但是作为一个医学生我的心情依然沉重。出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我深知疾病的可怕,也欣慰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但是,这毕竟需要一个过程。让人欣慰的是,总有可怕的人心,也总有可敬的善良。在金钱与生活,生活与人性,人性与人情,人情与法律的矛盾中,人性的光芒依然是解决问题的曙光,有了善良的仁心才有治病救人的妙术,相应的法律体系和政策规定也会在这些人的努力革新下不断完善。
心若阳光,花自盛放。我知道,问题不会永远解决,但是,希望可以永远存在。
(第二临床医学院 展亚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