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儿放课好一会儿了……”嘴上碎碎念叨着,王大山手里的竹篙还在有一搭没一搭的划着,他本应该很着急地赶去河的对岸接孙子王朝水放学,可一件烦心事儿难住了他。他眉间的褶皱密密地分布着,像乌云压在青山上一般。
“爷爷!”王朝水在岸边呼喊,笑声随着水波一起荡漾开来,他手上晃悠着一根长长的芦苇。远远望去,好像挥散了王大山心中的愁绪。“爷爷,我们今天学了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听起来可真是美!”王朝水丝毫没有注意到王大山罕见的迟来接他放学,喜悦的分享着新学的课文内容。“寻梦?寻梦!果真是美啊!”王大山应了一句,眉头又因为孙子的这段话皱了起来。
王大山读过书,尽管只有小学毕业,但在村子里,也算半个文化人。《再别康桥》他自然也知道,他不仅知道,他还颇和当时的徐志摩先生有相似的“寻梦”情思,同样怀念往昔、留恋过去,可那又怎么样呢,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就好像《再别康桥》后面那段“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般,王大山没有追到他的梦,他的梦早在十三岁那年闹旱灾,吃饭都成问题的时候就破灭了。
当时十三岁的王大山,比现在的王朝水大那么点儿。王大山小学毕业了,本来应该兴高采烈地升上初中,奈何村里只有小学,上初中得到镇上去,但不管是路费还是书本费,对那年锅都快揭不开的家里来说就是一笔巨额负担。王大山懂事得早,尽管家里人愿意四处筹钱供他读书,但他自个儿死咬着不愿意,硬是选择留在村里帮忙干活。而现在当了爷爷的王大山,又面临着王朝水的学费问题。自己没寻到的读书梦,怎么能让孙子也寻不到?
王大山有了自己的盘算,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他依旧日复一日地接王朝水上下学,王朝水渐渐也察觉不对劲了,爷爷比以往更加早出晚归,在家里几乎看不见他的身影,匆匆来匆匆走,似乎比在外打工的父母更加忙碌。眼看着王朝水躺进被窝,王大山这才又迈出了家门。想装睡瞒过一心出门的爷爷不是什么难事,王朝水今天并没有睡着。“难道是有什么秘密吗?”小孩子的好奇心驱使着,王朝水跟上了王大山的脚步。
云儿飘在夜空,鱼儿藏在水里,时而愉悦地跃出水面,夜晚是鱼儿们悄悄透气的好时候。潮水涨落,浪花翻涌,月光若隐若现地照出河上的情景,依靠月光照明的王大山熟练地将网撒下。河面上飘荡着轻悠的哼唱,王大山似乎在哼着什么曲子给自己提神,王朝水看着、听着,这才突然明白了什么。王大山从没有向外出打工的孩子爸妈要过钱,尽管王朝水的爸妈每个月都会寄生活费,可是随着孙子一点点儿长大,王大山一点点儿变老,家里的收入明显比开支少得多。一家人都有各自的难处,王大山选择了悄悄地捕鱼贴补家用和孙子的学费。
寻梦、寻梦,月光下的渔船和船上弯着腰的身影,不知道是谁寻到了谁的梦,谁成就了谁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