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起我与数学的过往十年点点滴滴,那真可能说个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毕竟是陪伴我十余载的朋友,哪有那么简单。
对数学最早的记忆,应该是从幼儿园大班开始的吧!故事是妈妈讲给我的。大概是说幼儿园大班的一天晚上,妈妈躺在床上问我十以内的加减法,当她问完1+2后就顺便问我 1-2等于多少,我想都没想就回答了-1,她很震惊,六岁的我居然对负数有概念,现在想起来,感觉好像也没那么震惊了。
然后就到了小学,在数学方面,我遇到了困扰我十年的问题———粗心,或许可能其中也有对题目不熟悉的原因吧,但总之我总是因为粗心算错,一次又一次的失分,每次都搞得我很失落。但我还是很爱数学,虽然说小学数学在现在看来没什么难的,但那对于九、十岁的我来说,还是很难的,我享受那种一道题许多中解法的成就感,因此我总是去“钻研”,去思考,渐渐的,我爱上了数学。
由于我的父亲曾是一名初中数学老师,因此在初中遇到不会的题时,我总是会去请教我的爸爸,他总是会给我讲很多种方法,然后等我理解后第二天再分享给我的同学,当同学们对我投来赞许的目光时,我觉得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我后来逐渐意识到总是依赖父亲的思想是不对的,于是我开始独立思考,虽然刚开始会有些困难,但逐渐,我找到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取得了一定成绩。
如果说高中以前与数学的相处是一条高速公路的话,那我想,我高中三年与数学的相处用崎岖而又泥泞的山间小路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由于高一高二的数学老师的教学方式十分不合我的胃口,我的数学成绩直线下滑,我对数学的喜欢与兴致也逐渐消失了。曾经,在数学课上叱咤风云的我,在高中的前两年中有2/3的考试都不及格,甚至在高二时150分满分的试卷,我考出了57分与60分的“天才成绩”。那时已经要升高三了,不论是我还是我的父母都十分着急,只好报名校外的数学班。校外数学班的老师十分对我的胃口,再加上学校里的数学老师也换成了一个我比较喜欢的老师,我渐渐又恢复了对数学的兴趣。我开始刷题,开始整理错题本,开始频繁地往老师办公室跑,开始鼓起勇气去问别人问题,渐渐的,我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但仍在及格线左右徘徊。高三后期,老师将讲题的机会留给我们,当我第一次以一个“数学失败者”的身份站上讲台,完整地讲完一道题,并获得雷鸣般的掌声,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仿佛曾经那个大家眼中优秀的我又回来了,我开始疯狂学数学,我开始频繁地走上讲台,我开始尝试着做那些曾经不属于我的题目,我的成绩渐渐走上了三位数……
我总是在知乎上看到一些“高考前100天,让你的数学再涨50分!”一类的话题,话题下的作者总是会先将这件事渲染得很难,然后再来两句心灵鸡汤,最后随便放上几个二级公式草草了事。结合我自己的经历,100天,57分到126分,提高69分似乎也没那么难,或许真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吧!感谢数学给我了来到南审的机会,同时,也感谢那个当初为数学拼命的自己!
希望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里,我与数学,仍有更多美好的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