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勇攀高峰的青年才俊王立峰

2010-03-20     浏览(706)     (0)




  碳纳米材料以高强度、低重量而备受各国科技界的关注。能在如此前沿的课题作出一些贡献已属不易,更何况是从全国数万名博士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研究生论文的获得者。他就是航空宇航学院力学教学实验中心教授王立峰。
  “一路求学,一路坚持”。1996年,王立峰考入南航飞行器设计专业,2000年,获该专业学士学位,同时,因优秀成绩获得了硕博连读的资格。2005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为一个农家子弟,攀登科学的高峰需要付出更大的艰辛。但,也正是源于对科学的兴趣,他始终品学兼优,凭借着对数理科学的浓厚兴趣以及较好的力学基础,他曾在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中获奖。王立峰是一个生活很有规律的人,如同他所钻研的力学理论一样。从住宿的地方到办公室再到实验室,风雨无阻。在导师的指导下,他时常查阅最新的科技文献,跟踪前沿理论的发展,通过不断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他深信,路就在脚下。
  王立峰的科研工作以纳米力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共发表学术论文11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在Physical2Review2B,Proceedings2of2the2Royal2Society2A2,Nan-otechnology等杂志发表论文9篇。论文被包括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美国工程院两院院士T.2Be-lytschko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Y.2W.2Mai2教授,美国复合材料学会主席R.2F.2Gib-son2教授等国内外学者引用6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江苏省博士后基金等6项科研项目。2005年在Physical2Review2B上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审稿人的高度评价,该论文发表后他引40余次,其中SCI他引 36次。发表在 Acta2me-chanicaOSolida2Sinica2上的论文预测的碳纳米管在循环载荷下的迟滞现象,得到了发表在Nano2letters2上实验结果的支持。在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纳尺度物理学研讨会上做了题为“非局部弹性理论在碳纳米管波动问题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曾受邀到香港城市大学进行合作研究2个月,还被邀为SCI核心期刊In-ternational2Journal2of2Solids2and2Structures、Journal2of2Physics2D:Applied2Physics及国内核心期刊《固体力学学报》审稿。
  王立峰在攻读博士学位中取得的成功再次证明:严谨的治学态度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以他研究碳纳米管的纵波传播为例,这个过程比较曲折。最初,他按照研究一维弹性波问题的常规做法,选用弹性杆作为简化模型,但所得到的理论结果随着频率升高而产生差异。进行若干修正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结果,但在高频段的差异仍很大。这时他没有急于求成,将“说得过去的”中低频段结果撰写论文投稿,而是继续探索。在采用非局部弹性梁模型成功分析碳纳米管的弯曲波频散之后,他确信问题不是来自本构关系,而是来自模型的几何形状。经过细致分析,他发现碳纳米管的纵波本质上不是一维弹性波,采用非局部弹性壳体模型后成功预测了多分支频散曲线,不仅与数值结果相符,而且可以发现数值结果不全面之处,解释其跳跃现象。这个研究过程长达一年多。
  在博士毕业之后,王立峰也执起了教鞭。“传道授业解惑”成为他人生中一个新的课题。他在工作中尽职尽责,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教学观摩活动。课上他是老师,传授知识;课后他是学生的朋友,为学生释疑解惑、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获得学生一致好评,并被评为航空宇航学院优秀班主任。他认为自己获得的成绩与导师的教导有莫大的关系,师兄的榜样作用、团队的奋发向上的氛围也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08年6月,他被学校破格提拔为教授,这对当时年仅31岁的他来说,不光是一种荣誉、一种肯定,更是一种责任。他觉得自己应该身体力行,引导更多的学子跨入科学的殿堂!他和他的学生、他的团队在科学的大道上将走的更为坚实、更为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