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不断突破的“首席”专家周德群

2010-03-20     浏览(426)     (0)




  温室效应、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前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作为一位对人类社会、对国家的前途怀有责任感和危机意识的学者,他始终把这个课题当作自己学术研究的重要命题,他就是能源软科学研究所所长、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周德群。
  2009年注定在我校人文社科发展史上写上重重一笔,以周德群教授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成功中标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层次最高、影响最大的科研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这是继2006年周德群教授指导的博士后潘东旭获得我校第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来,我校在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又一次重要突破,同时也填补了工信部所属高校在此类项目上的空白。
  周德群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因而他非常注重团队建设。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围绕能源经济与管理问题,先后主持了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家软科学基金项目,持续开展了富有创新的研究工作,在国内首次提出能源软科学的概念与理论框架,成立了国内第一个能源软科学研究所,发起了针对能源开发与利用战略的定期学术研讨会并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委的持续支持,参与组建了国际能源经济学会中国委员会并担任秘书长,领导的团队被评为校优秀科研创新群体。
  周德群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他的学生往往有这样的感觉“这段时间没有研究进展,不敢去见周老师”,也正是由于他的严格要求,他的学生都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届新生胜老生”。他指导的博士生成为我校第一个在SSCI源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作者,有6位博士生得到省、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虽然周教授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从来没有当面批评过学生,总是以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博士生孙同学回忆说:“去年6月的一个周末,我们几个师兄弟和周老师约好一起去爬山,不巧天下起雨来,本以为周老师不来了,结果周老师不但准时来到山下,而且还对我们说这雨算什么,我们继续爬山吧。当时,学校正要求学生申报‘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在爬山的路上,周老师就和我讨论了有关这个项目申报的事,并鼓励我申请。就这样,在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成功申请到了这个项目。”
  在生活方面,周德群教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他在关心学生学业的同时,还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他认为有了健康的身心才能真正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当周老师提到某个学生的时候,通常用到的一个词是“孩子”,在他眼里,学生就像他的孩子一般。一位博士生谈到周老师对自己生活上的帮助时,眼角泛红地说:“读博时正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父母在无锡靠打工度日。2005年过年时,我回无锡前与周老师道别,老师硬塞了个信封给我,并嘱咐我给父母捎点年货回去。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当时,我觉得那一刻我是最幸福的人,我贫穷但是又如此地幸运,有这样一位懂得尊重并关心学生的老师,我在想,等我将来有能力了,一定好好报答他。”
  身教重于言教,他教会学生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方法,更有为人处世的道理,在这些小事中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人生有着这样那样的曲折,但是首先不能放弃自己,总会有拨开云雾见日出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位老师,在学术和生活各个方面,都处处为每一个学生设身处地着想。作为周老师的学生,大家都会有同样的感受,“在学习期间能遇到这样的好老师,乃人生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