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西师范大学 - 《江西师大报》

香樟林

广播站的老同事

作者:□王力农    
2020-11-15     浏览(526)     (0)

大学几年,对我来讲,相处更多的,还是在广播站一 起工作的一批同学,因为主要是一起从事宣传工作,也 可称做老同事。

我大二时,校党委为了加强全校学生思想工作,丰 富校园文化建设,决定加强广播站工作,其措施就是除 校党委宣传部派一名干部分管外,从各系抽调骨干学 生,具体担负广播站的编辑、播音和机务工作。

现在看来,这真是一个大胆而又正确的决定。大胆 是指广播站作为校党委的宣传喉舌,交给学生承办,是 要承担极大的政治风险的。正确是以此为开端,成功地 尝试了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做法,探索了一条促进学 生锻练成长的有效途径。师大组织学生办广播的做法 与经验,得到省里的表扬和推广,这是后话。而对于参 与了这项工作的我们,却是一种特殊的幸运和机遇,它 不仅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知识视野,也极好地锻炼提高 了我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甚至左右了我们后来的人 生轨迹。对此,我们这些同学是应该永存感恩之心的。

广播站组建时,由校党委宣传部的欧阳忠详老师兼 任站长,历史八零的黄正朝任副站长。编辑组的同学, 文字编辑有我,中文80的王恺和刘璋飙,81的罗粤川和 陈丽萍,82的杨淦。音乐编辑先后有艺术81的高歌和 82的罗峻伟。我任编辑组长。播音组先后有我同班同 学曾志华、化学80曾素萍、外语80 张慧玲和82 王绍萍 等。机务组有物理81的杨健和桂世金。广播站编辑室 设在老美术楼一楼,与校党委统战部、校团委和校学生 会为邻。播音室则设在校党政办公楼的一楼。可见当 时学校对广播站是极为重视的,地位和条件都很优越。 

就这样,一群从未干过广播事业的在校学生,开始 了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精彩征程。每天早中晚三次播 音,编辑组每天下午五点前,编发第二天三次的全部文 字和音乐节目,交播音组准时播出。 

开始一段时期,欧阳忠详老师认真负责,手把手地 指导我们,审签修改每一篇播出的稿件。欧阳老师成熟 稳重,内敛严谨,对文字字斟句酌,使我们受益匪浅。带 了一段后,他就放手由我们编辑组独立签发稿件了。具 体负责广播站的黄正朝同学,对大家宽厚和善,谦虚友 爱,基本无为而治,却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拥护,至今还是 我们老广播站同学每次聚会的组织者和召集人。 

广播站工作,最辛苦的是播音组。无论酷暑寒冬, 每天凌晨五点多,值班的播音员就要到播音室预热机 器,六点整开始播放晨曲和新闻节目。校园的清晨和梦 境中的师生,每天就是从曾志华等几位播音员“江西师 范学院(后为江西师范大学)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悦 耳动听的声音中,从高歌、罗峻伟每天精选的一首首悠 扬动听的乐曲声中,愉快地醒来,听着音乐和国内外新 闻,出门早操早读,开始美好的一天。中午晚上广播也 都按时播放。那时,很多学生没有手表。每天三次的准 时播音,成了全校每天最准时的起床和用餐号。播音员 熟悉而又动听的声音,成为那些年最温馨最亲切的母校 记忆。刚从十年文革坚硬的社会人际关系中走过来,这 些美好温暖的语言和声音,毋论宣传内容,仅看形式效 果,就达到了团结、凝聚和暖化人心的功效。况且那些 年,广播稿的内容,不光是播报新闻,还有大量的好人好 事、文学和科学知识。记得数学系有一名大龄女学生, 身患绝症,却坚持在病床上学习考试。我采写了一篇报 告文学,报道这件动人的事迹,由曾志华分三集播出。 曾志华的播音声情并茂,十分动人。我看到全校很多同 学站在广播下,听得泪流满面,作为写作宣传者,感到极 大的欣慰和满足。

长时间,播音组就是曾志华一人支撑。她不仅声音 好,水平高,而且几年如一日,每天三次,风雨无阻。这 种坚持和付出,非常人可以做到。曾志华今天能成为当 今我国播音主持教育界的领军人物,成为中国传媒大学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著名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正是 几十年的不懈追求与努力的结果。

其他播音员后来也都各有所成。曾素萍后来长期 担任省电视台主播和部门领导。张惠玲是南昌大学教 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广播站当时的机器设备比较老旧,能数年如一日维 持正常运转,机务组两位物理系同学功不可没,做了大 量不为人知的维护和维修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 从省委机关下派修水县委挂职。次年,老同学机务组长 杨健,也从九江市直单位,调任该县任县委副书记,我们 又同事了一年,殊为难得。杨健现任九江市委常委、主 管政法工作。桂世金毕业后回老家执教,与我们几无联 系,一如当年温厚踏实,低调隐形,不喜交际。 

人数最多,任务量最大,相互间交往也最密切的,是 我们的编辑组。每天都有持续不断的编辑工作,还要组 织指导各院系的学生通讯员队伍,要向全校各部门组约 稿件。重点内容,编辑组自己抽人采写。我们按照正规 的广播工作程序,制定了各项严密的规章制度。前年, 我们这届广播站的同学在深圳聚会,王恺带来他收藏的 几大本当时的编辑日志,看到那规范完整的编目,看到 自己那认真、久远而又熟悉的笔迹,我们不胜感慨,也为 我们那一段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和青春经历,感到骄傲和 自豪。

当时,编辑室每人有一张办公桌,对学生而言,是很 奢侈的条件。虽然每天一名值班编辑,但除去上课和班 级活动,大家天天都来,开个碰头会,布置工作任务,也 聊聊天,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这里温习功课,不用去图书 馆抢占座位。 

在编辑组的同学里,我接触较多的是王恺,这不仅 是他工作认真负责。他家在南昌,不住校,来往骑一辆 半新的永久牌自行车,这对当时的大学生来说,相当于 有了部私家车。于是,每天他来编辑室,我们无论公事 私事,都会向他借用,俨然成为大家的公用交通工具。 对此,他从不迟疑,每次迅速慷慨地掏出车钥匙的动作, 令人印象深刻。此后,几十年来,我们也一直是挚交的 老友。王恺大学毕业后,也留校与我同事。我调离后, 由他接替全部工作。 

我们这些同学,正是在这种长期而又亲密的工作交 往中,建立了比一般同学更为亲密的友好关系,纯洁而 真诚。毕业后,各自忙于事业和家庭,虽然联系并不多, 但无论距离远近,交往疏密,这份情感和记忆永远不会 消失。

近几年来,随着各自事业和生活的稳定,我们这些 老广播站的同学交往更加频密。虽然大家天各一方,除 了上述播音和机务组的同学外,我们编辑组的同学,大 部分都在南昌,黄正朝、罗峻伟、王恺都分别已从江西日 报、省广电台和母校的部门领导岗位退休。刘璋飙还在 担负深圳广电集团老总重任。高歌则继续教书育人,在 深圳大学任声乐教授。罗粤川在经营企业。最可惜的 是杨淦同学,前几年在北京文交所岗位上不幸病故,正 值大展鸿图之际,无奈天妒英才。杨淦妻子陈丽萍也是 我们编辑组编辑,是我们老广播站唯一在工作中相识相 知相爱的一对夫妻。陈丽萍现也在北京工作,谨向她表 示老同学们最诚挚的问候。 

现在,我们这批广播站的老同学们已形成惯例,每 年早早相约,择时择地相聚,优游畅谈,忆旧抚今,其乐 融融,其情悠悠……我们一致约定,要将这种每年的相 聚和学生时代结下的纯洁而又珍贵的友情,永远延续下 去,不离不散…… 

师大这种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宣传工作的做法,取得 了巨大的成功,引起了兄弟院校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当 时的江大、财大、农大、南航等高校,就纷纷前来学习取 经。当时的教委,也专门派人来学校总结表扬。八二 年,学校又复刊了校报,同样借鉴了广播站的经验,招聘 了更多的学生记者编辑,参与校报工作。我和外语系的 余清楚、中文系的刘恩祥和姚晓南四人,是第一批学生 校报记者。我开始在广播站和校报两边兼顾。八三年 我大学毕业,就留校在宣传部,和中文七七级的师兄余 功建一起主编校报,并负责广播站工作。在当时的校党 委和宣传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更是大规模地招聘 学生记者编辑,并打通校报广播站界限统一使用,校报 广播宣传工作更加生气勃勃,多次被评为全省全国先 进。

一届又一届,大批参与广播站和校报工作的学生 们,得到极好的学习锻炼,学生队伍人才辈出,精英涌 现,在校期间,就不断有学生荣获全省全国各种优秀人 才称号,毕业后很多同学在各地和各行业,建功立业,功 绩卓著,继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突出的如上文提到 的曾志华、刘璋飙、黄正朝、王恺、高歌、杨健、罗峻伟外, 还有先后担任过人民日报报刊局长和人民网总编的余 清楚,先后担任过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和省社联主席 的罗勇兵,先后担任昌河飞机制造公司和江西直升机公 司党委书记的程冬久,南昌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刘 力、珠海知名企业家王祖祥等等。后来更多的因我已调 离,就不大了解了,但一定更多。 

通过这种方式,多年来,师大成功地探索了人才培 养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一个老校友,衷心希望这 个好传统能得到不断的传承和发扬。

(作者为79级中文系本科生,景德镇市人大常委 会原党组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