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西师范大学 - 《江西师大报》

水杉歌

致我的求学年代

作者:□刘 力    
2020-11-15     浏览(151)     (0)

那是很久很久的事了。 

改革开放后的次年春夏,社会刚从混沌迷茫中 回归,携着中考状元的喝彩声,一位少年走出了大山 深处的矿洞,来到了城里,那就是我。

如今看来有点寒碜的校园,那时是令人向往的 圣地。低矮的校门边挂着一块木牌,大教室两列上 下通铺,全班男生一字排开,每人略超一尺,翻身不 易,更有冬日穿缝挤进的寒风,让人哆嗦。高中年代 清贫的生活记忆就这样徐徐浮现。 

清晨,随着起床号出操,列纵队慢跑,四人一桶 洗脸水,馒头咸菜伴清水稀饭;傍晚,露天澡棚中满 是青春裸体,周而复始。其余时间就都在那个有黑 板有书声的房间了。简单、纯粹、向上,每份光阴都 夹着蓬勃的朝气。 

看电影是奢侈的,老师叮嘱高考过后补。只记 得有回翻墙看女排赛,写了人生的第一份检讨。几 百个日夜,与书为伴,置身真空,很少知道外面精彩 的世界,其实,几百个少年心中的梦五彩缤纷。 

直到劳动伤脚,母亲披着雨数十里赶来,唯恐影 响高考,直到校门口理发室的老林头问:下次理发在 哪里?高考在青春的喧闹中准时来临,直到高考的 最后一声铃归于寂静。那天晚上,我走进了电影院, 郑绪岚的《牧羊曲》是那么悠扬,以至于终生刻在了 心中;又一个晚上,同学们拿着退饭菜票的尾子钱, 首次聚大餐,几个赣南炒菜伴啤酒,一群游子心中勾 起了乡思...... 

几十年后,他们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不乏科学 家、企业家、大学校长,还有位官至教育部副部长,每 每相聚回忆,都会说那些日子是甜的,甜得让人心 醉,心中有份追求是最幸福最快乐的。 

搭大货便车行十小时,拉着行李,在省城师范大 学迎新处,开始了新的求学。 与高中相比,这里是悠闲的,虽仍是教室、寝室、 图书馆三点一线,却有更广阔的知识海洋,虽专业数 学却在文海旋涡遨游。

与高中相比,这里是富足的, 有份国家提供的助学金,略有节余还可换茶蛋,不再 感到饥饿,心中由衷生出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与高中 相比,这里是充实的,记忆中补看了不少电影,记忆 中还有春游秋游,记忆中还有丰富的第二课堂诱人 驻足。于是乎,时光伴着,在校园的早晨,外婆的澎 湖湾中,匆匆四年。 

那些时光读书成为时尚,全民处于知识饥渴状 态,图书馆人满为患,很少有人谈钱,尽管清贫。那 是一个烟火与诗情迸发的年代,年轻真诚单纯浪漫, 满是友情和包容,生活节奏缓,笑容纯真,有高山流 水般的默契与坦诚。 

幸运至极,得师青睐,做了校报广播台的学生记 者,那几年写出了数百篇文稿,虽然每篇都嵌着老师 的补丁出炉,每每回悟,顿觉自己已从难提笔到握笔 顺行了,这或许就是我一生从业宣传的地基,还有那 虽薄却源源不断的稿费,成了我青春生命的另一份 甘泉。 

大学里有许多记忆,蒙着被子偷听邓丽君的“靡 靡之音”,与师友的恶作剧,对英模张海迪、朱伯儒的 采访,在农村中学的实习生活,还有青春沙龙上的话 题。许多许多,给人知识给人勇气,以至于日后回 味,登山的痕迹渐渐清晰。 

这个时期的校内外,红火的是琼瑶三毛和金庸, 红火的是女排朱建华和许海峰,红火的是橄榄树渴 望和信天游,红火的是迪斯科邓丽君和喇叭裤,校园 内的我,把这些红火串成了无序的记忆。 

当听到“总有离别的时候,才知时光短暂”,当有 人喊出“被考的时代走了,监考的时代来了”时,我们 毕业了。四年间同学有吵闹怄气,而此刻却是那么 不舍与留恋。三十年后,这批同窗相聚南海之滨时, 唱出的歌除了江西师大校歌,便全是八十年代的余 音,在“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 么美”的歌声中,当时的少年,都已年过半百,都成了 人物,都能大谈一番坎坷了。一曲再回首,云遮断归 途,竟让许多人流下了热泪,这是怀念那个年代的喜 泣之泪。

根,深埋在地下,叶,相融在云里。离开大学,进 高校执教鞭,亦教亦学,孜孜不倦。几位老教授的谆 谆教诲受益无穷,许是笔下流出的文字挺感染人,承 蒙组织关心,我又重进校门,这回专修文字。

诗的年龄在岁月中渐行渐远,学散文写杂文,心 中的文字潺潺流淌,抒发真情,颂扬真善,鞭挞时弊, 情愫全在阶梯教室中。谢老师一段话终生铭记:写 作是件简单的事,更是件愉快的事,把你想说的记录 下来,整理出来,稍加修饰便成文章,会说话的人都 能写......真的,那个年代不只有眼前的苟且,更有诗 与远方。 

静静坐着珞珈山旁的校园中,一刻不停地吮吸 涌动的文字,心中忽儿多了份定力,当每一幕都能在 心中变成语言,当你把精彩的句式窃为己用时,你会 找到从未有过的坚定。

翻动学生时代的文字,不觉间百万余,陪夜色登 上校园小山坡,我知道,学校生活届满。八十年代, 添的是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添的是至今难以用笔描 述的人生情。

闲暇之余,总怀念那个时代,数十人的通铺,校 园里的书声,图书馆的饥渴,校报上的豆腐块,融入 的全是理想情怀。只要你爱好文字,再穷也有“粉 丝”。没有就业压力,没有课业负担,收入不高但足 以养家,连结婚也是朴素简单,没有如今的“天仙”时 尚和给父母带去的纠结。 

这便是求学的八十年代,让人怦然心动,慷慨激 昂,崇拜知识,独立思考。直到今天,60、70后很难忘 记那份情怀和纯真,岁月的痕迹,如烟的昨天,凝聚 成了永逝却深藏的八十年代,夹着时代的脉搏。 

作者为82级数学系本科生,现工作于中共南昌 市委网信办,历任南昌市委外宣办主任,市政府新闻 办主任,市网信办主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市 政府新闻发言人。南昌市政协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