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曾引用了毛泽东同志在1934年说过的一段话:“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群众的需要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是我们党自革命时期直至建设、改革开放时期关注和致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向中国、向世界郑重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以来的这八年,中国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民生问题得到大力保障和改善,我们党始终践行着这一郑重宣告和诺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二部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主要包括“厕所革命”、棚户区改造、药品安全、就业优先、孝老爱亲、民政工作、垃圾分类、教育改革、政法工作等内容,其中尤以教育改革为重点论述内容。结合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本文将以教育改革为主题进行融入课程五位一体之社会建设部分的内容、方法和理论思考的教学设计。
第一,教育改革融入课程的主要内容。其一,健全落实立德树人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教育评价是教育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由破“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向立“科学履行职责体制机制”转向(实质是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学校评价由破“重分数轻素质的办学行为”向立 “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转向;教师评价由破“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行为”向立“潜心教学、全心育人制度”转向;学生评价由破 “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转向;社会用人评价由破“文凭学历至上等不合理用人观”向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转向。其二,提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要科学定位,突出特色专业,发挥学科优势,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差异化、内涵式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双师型队伍建设等工作,为各行各业源源不断地培养亿万高素质的产业生力军。其三,扩大教育开放,提升我国教育的世界影响力。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们决不能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包括扩大教育开放,抓住机遇,提升我国教育的世界影响力。我们要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合作办学,把质量高、符合需要的引进来;打造我国更具竞争力、吸引力的留学教育,吸引海外顶尖人才来华留学,培养未来全球精英;继续办好全球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以增强教育服务国家外交的能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海外国际学校,为相关人员学习中文、学习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便利。
第二,教育改革融入课程的方法。教育改革融入课堂共计三点内容,讲授第一点内容之前采用历史法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历史脉络进行介绍;讲授第二点内容时采用案例法引入 “西电扶贫”的例子进行说明;讲授第三点内容时通过视频法播放 《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的视频以增强课堂生动性。总体上来看,教育改革融入课程的方法包括如下三点:其一,历史法。2020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的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回信中讲到:“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四史学习、四史进课堂向我们揭示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的道理。在正式讲授教育改革第一点内容之前,将采用历史方法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高等学校教育改革探索进行历史回顾,包括1949年至1977年“国有公办”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探索、1978年至今高等教育多元化办学体制的确立与发展等。帮助学生掌握当前教育改革的历史脉络、树立正确的大历史观。其二,案例法。在讲授教育改革第二点内容时,将采用案例法引入“西电扶贫”的例子对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例证说明。2013年西电与定点扶贫对象陕西省蒲城县确立结对关系,西电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格局、健全指挥机制、形成责任体系。在校地携手努力下,2019年蒲城县退出贫困序列,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截至2020年10月,对蒲城县直接投入帮扶资金270万元、引进帮扶资金287.2万元、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574.4万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625.4万元、培训基层干部1444人、培训技术人员942人,均超额完成任务。以闫家村为驻村单位,西电携手蒲城县共同打造了金银花产业,为蒲城县脱贫和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这离不开学校的重视和资源投入,也离不开三位驻村第一书记张武军、鞠波、王敬涛的付出和努力。“西电扶贫”是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案例。其三,视频法。在讲授教育改革第三点内容时,将采用视频法播放《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的视频,以生动画面和声音展示孔子学院、中国高校海外分校、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留学生在华学习等发展成绩,让学生感受中国教育开放的世界影响力。例如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发展已经走过了16年的历程,累计面授学员1100多万人,举办各类活动10万多场,受众1亿多人次,在5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153所孔子学院。厦门大学在海外设立了第一所中国知名大学分校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国高等学校第一次以独资经营、独立管理形式开办了海外分校北京大学牛津校区。(https://haokan.baidu.com/v?vid =1280519470707373032&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视频时长2分钟。)
第三,教育改革融入课程的理论思考。本部分将引导学生以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进行理论思考。教育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教育改革是切实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摆在突出位置,解决好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谋福祉。理论思考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就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二是,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最根本目的。增进民生福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是发展的最根本目的。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