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2020年已进入尾声,“十三五”也已到收官之时,新的征程即将开始,2021—2025年中国应怎样布局、应如何发展从而不断向前迈进?将目光放得更长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地基上,2021—2035年中国又应如何夺取新的更伟大的胜利,发展蓝图又应如何绘制?针对这些问题,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并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回答了未来之问,发出了中国强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中国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会议。《建议》作为全会通过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为中国近期和远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给出了行动指南。对于未来5年的发展,全会指出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为原则,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社会文明程度、生态文明建设、民生福祉、国家治理效能各方面取得新成效、迈出新步伐、得到新提高、实现新进步、达到新水平、得到新提升。全会还给出了未来15年的远景目标,即2035年我国要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外开放、人民生活、全面发展等9方面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为实现这些目标,全会更是给出了12个方面的举措来为之保驾护航。可以说,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
“十四五”“二〇三五”,这是中国发展道路上两个重要但同时又“不起眼”的时间表述。两者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不起眼”绝不是对重要性的否定,而是指在漫长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它们只是其中的两个节点。但,看似“不起眼”,却是一段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都是由与之相类似的一个个时间点、一个个阶段所串起。我们一直都在讲共产主义、讲人类的最终解放,但殊不知,共产主义绝不是一两代人敲锣打鼓,不是一二十年简单奋斗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需要数百年、通过几十代人不懈斗争才能达成的历史结果。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前阶,自然也具有这种“特质”。现在的我们,仅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距离社会主义的最终、完全胜利仍然有着遥远的距离。既然如此,那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努力,丧失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心,不再奋斗?答案是否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已经被证明了的历史必然。我们要做的是在明确了最终目的的基础上,如何做到不断地接近以致最终达成。方法很简单,就是将最终目的进行分解,分解为一个个近期的、相对容易实现的阶段性目标。正因为目标的由“大”变“小”、由“长”变“短”,人们才能够不堕信念,始终充满动力。“十四五”“二〇三五”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方法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信和追寻的远大理想,从建党到建国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吃饱穿暖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旧“三步走”到新“三步走”再到“两步走”,尽管期间我们也曾出现过失误、遭遇过挫折、造成过损失,但我们从未偏离社会主义道路、偏离我们的最高理想,没有对社会主义产生丝毫的悲观失望情绪,始终干劲十足、信心满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也早已深谙将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合理的阶段化拆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大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不断完成并一次次更新着奋斗目标,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创造着属于中国的奇迹,我们坚信,中国能行!现在的我们,已经比前人更加接近社会主义的胜利。2021年即将到来,2035年还有短短15年,那2050年还会远吗?
作为党员,积极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是我们应负之责任,应有之光荣,要将个人追求融入到国家发展大局中,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做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深入学习并通过教育的方式传播、阐释相关知识更是我们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处在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他们的现在决定着国家和社会主义的未来。因此,必须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国家建设的潮流中,如此,才能不负教师使命,不负青年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