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中国未来5年以及15年的发展蓝图,彰显了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体现了高远务实的发展战略,对于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全会精神,有三点粗浅认识,与大家交流。
深刻认识全会召开大背景
现在全世界的首要议题都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疫情肆虐全球的当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能够顺利召开,不被疫情困扰,反映出中国在这个世界动荡时代具备较强的控制力。事实证明,局面越复杂,越能彰显我们的稳健和不被问题难倒的能力。中国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也极大增强了本国人民对今后若干年国家发展前途的信心。
《环球时报》社评这样写道,中国发展如今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是美国的技术和市场打压以及各种挑战。然而,中国的即时应对措施和长期反应计划都已经形成,中国没有可能被美国击倒的任何迹象……中国的发展潜力和需求如此真切,国家的把控力又很强,这一切决定了中国的发展不可阻挡。美国一些精英将遏制中国发展当成自己的政治寄托,将之描述成美国的利益。我们要说,如果阻止一个发展中国家富裕、强大起来也是美国国家利益的话,那么这应是美国利益最阴暗的一面,是人性弱点朝国家层面不应有的聚集。
该社评还写道,中国共产党出色领导了中国,让这个国家最早摆脱了疫情对经济社会生活的高强度干扰,现在又将把令人憧憬且可信的新发展规划呈现给14亿中国人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不仅是中国的大事,也堪称今年整个世界的亮点。因为它在告诉世人,新冠病毒带不来摧毁,发展的原有脉络完全可以是生生不息的。
全会凸显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凸显以人民为中心,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诸多事项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目的在于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为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社会建设和民生工作指明方向。在“十三五”规划时期,我国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全会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发展为了人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关于社会领域的内容,超过以往历次规划建议。翻开《建议》,养老育幼、水电路气、粮棉油糖肉,甚至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等,都有笔墨。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文件起草工作中,多次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能含糊。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建议》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样的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说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
据统计,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人民”这一关键词出现23次,足以体现出人民之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又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号召力、创造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全会凸显科学规划
《建议》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综合考虑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紧紧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建议》同时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建议》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6大主要目标,即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民生、国家治理等6个领域,对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科学规划。
全会根据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对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作了清晰展望,回答了未来15年中国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战略安排基础上,《建议》从9个方面勾勒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建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体现,也是未来我国社会不断前进、由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