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石油报社 - 华北石油报
以古潜山油田起家
这是一场在特殊的时期、特别的地点、特殊的条件下开展的艰苦会战。当时“十年浩劫”还没有结束,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自然环境差,春天是白茫茫盐碱滩,夏天是水汪汪沼泽地,冬天寒风呼呼刮人脸。生活条件差,石油工人住的是帐篷或板房。雨季里,帐篷外面下大雨,帐篷里面下小雨,外面雨停了,帐篷里面还在漏雨;晚上睡觉,床位挪动好几次却找不到一处干地方,第二天一早醒来,放在地上的鞋都漂走了找不到。吃的是玉米面窝头、大白菜和土豆,而且还是限量供应,很多人都吃不饱。
这是一段追逐理想、无悔付出的激情岁月。选择了石油就意味着奔走和奋斗。冀中大会战吸引着无数胸怀石油报国理想的年轻人,他们有的来自首都北京,有的脱下戎装变工装,有的甘愿放弃相对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投身大会战的洪流。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热血青年汇集成石油大军。1977年3月8日,华北油田一支女子钻井队——32668钻井队正式成立,自愿报名的130多名姐妹走到一起。当年,她们中年龄最大的25岁,最小的只有17岁。为了早日拿下大油田,她们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女子自身生理方面的困难,与男员工一道扶刹把、打大钳,战严寒、斗酷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勘探夺油大会战。她们先后承钻了雁—1井、雁—15井、新霸—31井等多口油井,创造了“当天搬家、当天安装、当天开钻”的“三个当天”纪录,荣获石化部授予的“标杆钻井队”等多项称号。
这是一部感天动地、荡气回肠的创业史诗。会战大军秉持为国找油、为民族争气的坚定信念,不畏艰险、不惧牺牲,把一个个困难踩在脚下。1976年6月25日,位于赵兰庄的赵1井钻至2435米时,发生强烈井喷,硫化氢气流伴随着泥沙从井口喷涌而出。在这危急关头,3222钻井队队长李仁杰夺过司钻手中的刹把,将自己的身体压在刹把上,阻止了数十吨钻具的下滑,用血肉之躯避免了火灾事故的发生,用鲜血和生命保住了国家财产。在长达4个多小时的抢险战斗中,没有一个人离开岗位,没有一台设备停止运转……李仁杰和司钻梁通荣、地质工陈录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舍生忘死的英雄事迹感动神州大地,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赞扬了 3222 钻井队的英雄事迹,并作出表彰3222钻井队英雄事迹的指示。河北省革委会、石化部授予 3222 钻井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英雄钻井队”光荣称号。
这是一场不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为国家能源安全无私奉献的拉力赛。在经历10年高产期后,产量出现规律性自然递减,华北油田的发展遇到严峻挑战。为了稳产,油田打响了“稳定冀中、开发二连”的攻坚战。1988年4月,华北油田第一批万余名精兵强将暂别亲人,横下一条心为国家找油,以革命加拼命的壮志豪情同恶劣的天气搏斗,一场夺油大战热火朝天地铺开。经过艰苦奋斗,他们建成了年产100万吨以上的油田,实现了华北油田的产量接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