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昌工程学院 - 《南昌工程学院报》

关 爱 心 灵
健 康 成 长

—— 我 校 心 理 情 景 剧《绿 色 枷 锁》获 第 三 届 全 国 高 校 心 理 情 景 剧 大 赛 三 等 奖 后 记

作者:○学生记者  舒钰今 周珊珊 刘炫    
2020-11-15     浏览(332)     (0)

秋末,我校报送的心理情景剧《绿色枷锁》获得了第三届全国高校心理情景剧大赛三等奖。《绿色枷锁》讲述了小涛同学因幼时家庭贫困而产生社交恐惧,最终在大家的帮助下实现心理脱贫的故事。台前,演员们在聚光灯下转换身份,演绎着一幕幕的喜怒哀乐;幕后,几位演员的背后还有一支队伍,他们用严肃认真的态度不断追求剧目的完美。

“剧本是关键”

“这个剧目是基于一名前来我们中心咨询的学生的真实案例改编的。”在谈到创作灵感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室的老师徐勤解释道。要将一个真实的心理咨询案例用情景剧的方式表现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徐勤在原有案例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动。此前,徐勤虽然观赏过大量的心理情景剧,也在今年九月份前往杭州参加了心理情景剧老师培训,但独立创作剧本,这还是第一次。

我校确定要参加第三届全国高校心理情景剧大赛时,仅剩十天左右的准备时间,而预留给徐勤的创作时间只有三天。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三天时间创作出的剧本还有颇多问题,台词不够生活化、内容不够科学等,这些也只能在排练的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打磨与完善。

剧本最初的名字并不是《绿色枷锁》,而是《小涛的秘密》。为了使情景剧在舞台上的表演更为流畅,就需要一个串联始终的线索。在初稿的创作中,徐勤将小涛的心理活动确定为线索。但在排练的过程中,徐勤发现整部剧所容纳的东西很繁杂。心理活动虽然是一条线索,但只能作为暗线。整部剧没有一个物理寄托就会显得空洞,无法完整地表达出整部剧想要表达的内容。

经过一次次的排练表演以及不断地交流沟通后,成员们都加深了对剧本的了解,最终决定把绿色旧衬衫作为全剧的明线。

“绿衬衣是老一辈干体力活的人最经常穿的衣服,以这个为线索来作为贫困的象征展开整个故事,更能突出和刻画主人公小涛身上的特质。”徐勤说。

“排练室就是第二个家”

剧本成雏形后,便开始进行选角,参演人员确定后,只剩下一周的时间进行排练了。排练期间,大学生活动中心A410的心理咨询室就是同学们的第二个“家”。上午九点到晚上十点,演员除了吃饭和午休的时间几乎都在大活训练。三位负责人老师全程跟随,一名外校的表演老师进行指导。

话剧社有经验、有时间的话剧成员不多,无奈之下,指导老师只能从大一新生中寻找一个演员来饰演小涛的室友。剧中“打印店老板娘”这一角色也寻之不易,未找到演员前,这一角色便由排练过程中几位有空的同学轮流出演,直到录制前不久才确定正式出演人员。剧中还有很多群演,他们戏份很少,几乎没有台词,但只要台前幕后需要他们,他们都会到场。

时间的紧迫、演员间的磨合、部分同学经验的匮乏,都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训练压力。七天左右的训练时间,除去背台词、修改剧本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只有五天左右的排练时间。“这次是我们第一次演这种比较大型的心理情景剧,在之前的排练中我们一部十分钟左右的话剧会花几乎一个月的时间去进行排练。”19级市场营销2班的位婉晴说。

“我们想把它完美呈现”

本次比赛需以视频的形式提交参赛作品,视频中无论是表演还是剧幕衔接都需要得到完美呈现。在七幕剧中,搬道具、换衣服、上台间隙都不能有任何差错,视频时间需要控制在 15分钟以内。出现任何误差都要重新录制。

录制当天上午九点,所有演员和老师都聚集在大学生活动中心 A410 进行最后的排练。主人公小涛的饰演者是 19 级数字媒体艺术 01班的郭文轩,在心理剧中小涛内心的挣扎都是在一束聚光灯下无声表演出来的。所以找准灯光的位置和在灯光下的表现力至关重要,但是排练教室没有灯光等设备,郭文轩只能依靠感觉进行位置记忆以及肢体位置的协调。

晚上七点录制正式开始。在上台进行录制前所有演员和老师都提着一口气,在心里默念录制顺利。然而第一遍录制时重要道具立牌倒落在地上,录制不得不重来。第二遍录制时演员台词出错,迟迟无法进入状态。紧张和焦急的情绪混杂在许靖文的心里,在本次表演中他饰演主人公小涛的室友,在演出中戏份不多,回忆起之前的排练,他表情坚定地说道:“虽然我只是一个小角色,但是我不想辜负话剧社其他人的努力,我一定要把人物最完美地呈现出来。”终于,第三遍录制时,无论是感情把握还是台词拿捏都达到了预期,录制顺利完成。

经过老师同学们十几天的奋战,我校心理情景剧《绿色枷锁》在 176 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三等奖。这是我校首次参加该比赛,他们从此出发,但绝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