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边城》成书于1931年,最早出版于1934年。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是一段动荡与安定交织的时期,此时一些嗅觉敏锐的有识之士逐渐感受到了社会矛盾的变化,但矛盾尚未爆发,大部分百姓仍能在此时维持基本的生活。对于沈从文先生而言,他也隐隐感到了社会问题的所在,但此时并不好下手根除,加之他工作上顺利平稳,且与爱人成婚不久,事业爱情双丰收,故他对于社会现状还是比较乐观的。所以此时沈从文的作品主题更多是倾向防范于未然,以文字唤醒人们心中的善,并希望通过提前构筑好人们的思想防线来抵御未来可能出现的动乱。但沈从文的人性美绝不是虚构的美,而是符合现实认知的有缺憾的美。在《边城》中沈从文刻画的人性美便体现了这一特点。
据说小说中的女主角翠翠在现实中的原型是作者本人的一位好友赵开明的妻子——泸溪县城的一个姑娘。同小说中一样,她也是一个质朴但美丽的女孩。《边城》中翠翠形象的创作灵感便是由沈从文与赵开明夫妇女儿的相遇经历中得到的。实际上《边城》中的所有人物的形象都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对应,翠翠的外公老船夫是其中的一个鲜明代表。
“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故事开始这一句干脆利落的拒绝向读者传递了老船夫耿直憨厚的人物形象。同时刻画老人把“情不过”收下的钱,“为了心安”买了茶叶和草烟,但不独享,而是慷慨分给渡河的过路人。这一点与当时社会上一些利欲熏心的商人和军阀的形象产生鲜明对比,其目的为何不言而喻。
在对待翠翠的感情生活上,他从一开始的“心子重重的”但还能为翠翠考察一下合适的配偶,到之后好心办了错事,完全误会了天保、傩送、翠翠三人的关系还被人误解,这一系列转变与生活中看着子女干着急、想插手帮忙却无能为力的长辈们的经历如出一辙。并不是老船夫不想帮忙,而是这位普通老人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独属于晚辈们自己的问题了,至少在我看来我个人是无法解开两兄弟与翠翠三人的结了。《边城》想要传达给人们的是尽可能真实的淳朴自然的人性之美,那么首先就需要在文中展现出尽可能真实的“人”,而现实中的人们必然不是完美的,所以老船夫在亲情上的无力也是《边城》中塑造的人性的重要一部分。在小说开头,翠翠外公的形象就已经定下来了——这是一个传统的质朴人民的形象,他安于平淡的生活,别无所求,且对生活仍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处世豁达,待人热情友善;他不强调物质追求,但十分重视亲情——文中有时会看似不经意地提到老船夫会“注目溪面生气的薄雾”叹气,这里就是他与翠翠开玩笑时谈到翠翠的婚事时文中写到的一句话,也许这时的老船夫在思考外孙女的情感纠葛时想起了因爱情而离去的女儿。小说开头就提到祖父在女儿复杂的爱情上没有发表什么决定性的意见,而是选择顺其自然,但女儿终究是在生下翠翠后自杀了。从文中的种种描写看来祖父确实是在这件事上怀有愧疚的,认为自己没能尽到身为父亲的责任,所以他十分想在翠翠身上补偿回来。但翠翠的感情状况的复杂程度完全不亚于她的母亲,祖父也难以有所作为。
同样的,在《边城》中,虽然山城是美的,其中的人是美的,故事也是美的,但这些终究都是有缺憾的。小说中大部分情感的展现往往是通过牺牲或放弃某些东西来体现,小到翠翠为陪伴祖父而放弃去看龙舟,大到祖父在乎自己生死的原因仅是对翠翠的牵挂,还有天保主动放弃与弟弟竞争爱情的机会。小说中的每个主要人物都有他们各自的心结,也是他们各自对理想生活的期盼;对于翠翠、天保和傩送而言,他们的心结是祖孙情、兄弟情与爱情的矛盾;对于祖父而言,他的心结是女儿的离世与外孙女的成长,在这些心结的交织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他心中的理想而真实的世外桃源。
《边城》中的人性美更倾向于通过个人心愿向现实条件的妥协来展现,这一点在翠翠的祖父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因为这位老实守本分的摆渡人已经为亲情付出了七十年。同时天保与傩送、翠翠与祖父这两对人在亲情与爱情上的互相牺牲也是推动主线故事发展的动力,同样在矛盾中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可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