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体系的一脉分支,它是从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范畴兼有的产物。在廉政文化的建设上,刻上了深深的儒家烙印。
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构建了以“仁政”思想为核心的为政学说,孔子多次谈到为政的问题,他尽管没有提出“廉政”的命题,但他的为政观却始终折射出廉政的主题。孔子认为,为政的根本在于实现“仁政”。孔子认为,爱民在于利民。为政者要“因民之利而利之”、“使民以时”。孔子主张德政。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认为,德政的关键在于统治者自身加强官德建设。他说:“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孟子在继承孔子“仁政”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显示了德法兼治思想的萌芽。孟子在主张用贤的同时,也积极主张惩贪。他认为,对于那些贪官,“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在孟子看来,廉政应该是为官者追求的本性。他说:“可以取,可以毋取,取则伤廉。”爱民、德政、仁政、举贤、取廉,构成了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容。
由于时代和阶段的局限,先秦儒家的廉政思想都没有能够解决所服务的统治者的廉政问题。先秦儒家的廉政思想,在客观上还是符合当时人民的普遍愿望的,不仅对于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在今天也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批判继承先秦儒家的廉政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加强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政之要,贵在倡廉。这不仅是历代儒家学者的共识,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代王朝“人亡政息”的历史教训之后得出的重要结论。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反复强调,“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犯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面对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我们党要求领导干部在各方面以身作则,带头做廉洁自律的表率,从而带动和引导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继承和发扬我们党不同历史时期的反腐倡廉传统,吸收中华廉政文化思想精髓,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党风廉政建设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以建设廉洁政治为目标,以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为方针,以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为着力点,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极大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告诫全党“执政党如果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这些重要论述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深刻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根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