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贵州师范大学 - 《贵州师范大学报》

不言浮华守初心,不负青春勇前行

——记我校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斩获佳绩

2020-11-09     (0)

10月9—14日,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在山西太原理工大学举行。由我校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杨闯、钟金成博士指导的 2017 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三名学生在大赛上斩获优异成绩。其中,王正芹同学荣获一等奖,高雨琪同学荣获二等奖,刘选文同学荣获三等奖,贵州师范大学荣获团体三等奖。

进攻枯燥,累积知识促成长

在此次金相技能大赛中,对于金相试样磨制的效果好坏关系到下一环节是否能顺利进行。比赛前,三位选手对金相试样磨制的操作不断进行细节上的斟酌,对抛光的方法反反复复揣摩。高雨琪同学感慨,“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觉得对哪个试样不满意就磨到满意为止。”王正芹同学也说:“每天都得在实验室练上四五个小时,手也起泡了。”

榜样的力量无疑是伟大的,这次比赛能够斩获优异成绩,离不开杨闯对学生的负责与自身对金相的热爱。走进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的实验室,实验室的磨制机器依然在转动,砂纸磨动金属试样的声音充斥着整个实验室,学生依然将杨闯围得水泄不通,他正指导着学生们在做实验。“作为一名老师,就应该言传身教,亲力亲为。”杨闯恳切地向记者说到。自第一次参加由清华大学主办的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后,杨闯回校后对此便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开设了此前没有的金相技能培训课程,这为我校在后续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上连续两年获得团体二等奖、学生个人一等奖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带领学生钻研细节,对制样方法不断改进,要求学生对磨制的时间、腐蚀试样的时间掌控到秒。他深度解读规则,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在纯铁试样易出现划痕、墨球和铸铁试样表面不干净的问题得以攻克后,他们对比赛也充满了信心。

厚积薄发,比赛场上显风华

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赛制要求严格,全程采用保密制度,三个比赛阶段总共历时48天。预赛阶段,我校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便展开了三轮金相技能比拼,从原先报名的80余人中选择出3名金相技能突出且心理素质较强的学生。不仅如此,复赛阶段每一位参赛选手需要在两天内先后参加两场复赛,分别磨制两个参赛样品。这意味着在短时间内,参赛选手需要克服一定的时间与心理阻力,在紧凑的时间安排下尽其所能将手中的试样磨制出最佳水平。决赛阶段对金相的磨制要求更为严苛,对样品的预磨、抛光腐蚀、显微镜观察这三个技能的掌握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比赛成绩。“体育场很空旷,预磨机与抛光机的声音以及同学们磨制试样的声音很大,赛场上还有裁判喊开始和结束的声音,除此外听不到其他声音。”在采访中,高雨琪同学的思绪回到了比赛场上。

王正芹向记者说到:“试样在磨阶段,抛光的时候需要保持接触面的平稳,所以比赛中最重要的是克服自己的紧张情绪,保持磨制平稳。”整场比赛下来,三位参赛选手对纯铁、铸铁、20钢金相试样磨制技能基本能达到优质金相试样划痕少或基本没有、污迹坑点少、组织正确清晰、基本没有假象的标准。比赛结束后,杨闯如往届比赛结束一样,对比赛进行深刻的反思,在技术愈发成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标准提高了一个层次。

风华正茂,回顾往昔展未来

参赛选手凭借日复一日的训练、精益求精的实验,一路披荆斩棘,彼此鼓励、共克难关,以坚持铸就属于自己辉煌的成绩。在忙碌而充实的训练日里,他们用汗水浇灌梦想;在光芒万丈的颁奖现场,他们用荣耀证明自己。一等奖获得者王正芹谈道:“训练很辛苦,但硕果累累,忘不了我们团队埋头苦干的画面,我始终相信天道酬勤,只要努力去做一件事就会有收获。”对于此次比赛没能拿到团体一等奖,虽然有些许遗憾,但能与老师共同攻坚克难的经历他们表示终生难忘。

据杨闯介绍,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让实验一线的教师和各高校的学生有了彼此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为老师和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一次贵州到山西的旅程,是我校参赛师生的成长之旅,他们学会正视自己,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使他们的学习生涯向前迈进一大步。

若有战,召必至,战必胜,杨闯所带领的青年人将特有的热血和激情练就一身好本领;用努力奋斗赢来荣誉;用厚积薄发诠释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使命。

(本报记者 黄玲玲 王再怡 张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