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一种付费的“共享”自习室悄然走红。在这一自习室中,每一个座位都是一个安静的“格子间”,配置了沉浸式书桌、护腰座椅、Wi-Fi等。小小的空间里,台灯、书架、插座和储物柜等工具齐备……也让付费自习室一举成为当下年轻人阅读和学习备考的“圣地”,有时甚至还会出现一“座”难求的火爆场面。
国内最早的付费自习室源起于台湾,学生们放学后相约去“读书室”写作业,这种形式被称为“去K书”。发展到内地以后,付费自习室的业态出现了一些变化。据调查,每个城市的收费会有不同,基本按小时计算,从5元到20元不等。在这里学习的人群大多为职场年轻人和考证、考研人士,比起原本给学生写作业的自习室,付费自习室更像是共享经济的衍生物,反映出公共学习空间存在供需不平衡的问题,背后隐藏的是考研考证大军以及大城市漂着的白领一族体现出来的强烈自我提升需求和逼仄的学习环境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为自习室付费,也是为知识付费。付费自习室迅速扩张并保持较高上座率的重要原因在于对学习仪式感的追求。当下是竞争化、学习化时代,伴随着“知识付费”经济的崛起,“知识焦虑”蔓延使得个人的学习和投资正在转向“高效率”。为了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保持优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考研、考证等方式来提升自我。部分人因做不到自律、自觉,在家无法静下心来学习,需要“花钱买环境”找到一个学习氛围比较浓的地方倒逼自己沉下心来学习,给缺乏自律意识的自己提供一个独立的学习场所。
然而,“买座自习”的付费学习模式并不被所有人接受,产生了很多的争议。有网友觉得每小时五元到二十元不等的花销因为不必要而显得有些高昂;还有人认为放着图书馆和家里宽敞舒适的环境不用,非得花钱在小小的隔间里找罪受;另外付费自习室是收到很多人的追捧火了一把,成为了网红环境的打卡地,吸引了一批来打卡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其中不免有“作秀”的成分。
以自习室为切口,可以看到一幅当代人群像:生活原来不易,只好终身学习。无论如何,这种新型的付费式自习室正在改变着当今年轻人的学习方式。
笔者认为,付费自习室是顺应社会趋势和市场需求推出的新型产品,仍处于探求和摸索阶段,是对读书坏境的一种弥补,但不可以作为一种新常态去依赖。原因在于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下,无形之中会有压力的产生,会促进我们的学习能动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者对陌生环境的熟悉会使压力逐渐转化成安全感,降低学习热情。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学习者需要调整学习心态、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正确看待付费自习室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
付费自习室受欢迎程度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学习动力、需求以及图书馆座位爆满密切相关。所以,从完善社会服务的角度来说,付费自习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共资源不足。但值得思考的是:当付费自习室热潮慢慢褪去后它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付费自习室是门槛低、无壁垒的商业模式,未来发展需要经受得住服务与环境的考验。依据目前实际经营情况来考虑,自习室收费不高和价格不低的房屋租赁费用让经营者难言盈利。政府部门不妨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一定的支持,加强行业监管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让下了班的职场人士,能够在这里开启进步的大门;企业商家可以开展差异化、多样化服务,为顾客的自习提供一条龙的服务,包括保证自习的环境、休息、就餐等,减少他们自习的后顾之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活到老,学到老。”读书不是作秀、是折磨,而是享受、是“充电”。希望各方能够在实践中共同探索,让付费自习室走红的这股热潮细水长流,逐渐成为一个自我提升和终身学习的获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