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季秋之月鞠有黄华
作者:中医学院2017级 许一飞
当时光提起裙角轻轻走过,倏然之间,一年已过去了大半。沧桑如同古老的藤蔓,不经意间爬上季节的眉梢。秋也老了,老在斑驳的枯叶里,老在消融的寒露里,老在行人的目光里。有时候,感叹于大地的伟大与深沉,草木的生命是何其短暂,没有永久的风华正茂,却始终有花开点缀着一个季节的枯寂。《礼记·月令篇》云:“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秋老了,菊花开了,凌初霜,披凉风,直到绽放满堂,直到栖居在大地上的人们都注意到它的隆重和光彩。菊花,是深秋最诗意,最温柔的一次绽放。
菊花之美,流淌在古人的墨迹里。“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从一曲《离骚》开始,菊花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岁月辗转,到了晋代,五柳先生对菊花情有独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壶酒,一溪云,拈花一朵,纵使仕途不畅,心也依旧高远旷达。时光缓缓流逝,这一年,大宋的秋季格外萧寒。轻歌曼舞,击缶鼓瑟,山河支离,国破家亡。我看到易安居士把酒东篱,瘦弱的黄花撒了一地,一壶酒中,是饮不尽的愁与恨。世人都道菊花清绝孤傲,却不曾想,无数个清寒的日夜里,它只能以倔强坚韧的性格来掩藏内在的轻肌弱骨。时间的步履又向前迈了一步,太平盛世,国富民安,菊花又一次惊艳了世人的双眼。“黄花谩说年年好。也趁秋光老。绿鬓不惊秋,若斗尊前,人好花堪笑。”菊花,素来有着吉祥、长寿的美好寓意。这多是源于它的平易近人,无论是篱笆墙外,还是城市街头,它的身影从不缺席。菊花,是当之无愧的盛世之花。
菊花,是刚柔并济的,有飒爽英姿,亦可柔情似水。如同衣袂蹁跹的女子,又像束发紫冠的男儿。我在心里深深爱着菊花,爱它的坚强勇敢,爱它的婉约柔情。墨迹生香,一首首菊花诗走进我的眼帘,住进我的心底,我便在秋风中读着它的韵意,千万遍,不厌倦。
季秋之月,卷帘读书,窗外菊花开满堂,香醉三千客。孟浩然说:“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盛唐时留下的诗篇,道尽了一个时代的繁华与鼎盛,生活在那时的人们,也是安逸与知足的。温婉随和的菊花,走进寻常百姓家,见证着阖家团圆,岁岁常安,守护着生命的快乐与幸福。菊花的热闹,抚慰着每一颗漂泊的心,父母在,不远游,其实,每一份平凡的幸福,每一份朴素的回忆,都值得我们去好好珍惜。
菊花开时,重阳节也到了,在这个尊老爱老的节日里,我总会回忆起外公在世时的日子。那时候,日子并不富裕,外公的小屋还是红砖青瓦的平房,正屋门前辟出一片小花园,金秋时分,开满了绣球与菊花。绣球是无尽夏,却在深秋时开出朵朵蓝色的小花,汇聚成一团团,一簇簇,压着墙角开,热闹极了。无尽夏的花语是美满、团聚,它代表着亲人无论分开多久,都一定会重新相聚在一起。菊花的种类就更多了,名字也很美,有点绛唇、二乔、绿水秋波、胭脂点雪……花瓣有剑形的、有细丝状的、有重瓣的、有单层的,颜色就更丰富了,绯红、青碧、赭色、金黄、绛紫……绣球和菊花开得热闹非凡,相得益彰,万籁俱寂的深秋,在外公的花园里有了另一番生生不息的模样。
那时候,我们常常去看望外公,做上一大桌子的美味,搬到天井来。空气凉爽而惬意,风送花香,月色如醉,斟一杯酒,当歌且笑。外公的音容笑貌一直留存于我的脑海中,他总是温和、勤快,而且很喜欢与我们这些小孩子打交道。他会变魔术般给我和姐姐做好看的菊花酥,还会手把手教我们用毛笔画菊花……那时候,菊花开得多么好;那时候,父母的发际还未染上白霜;那时候,年少的我们还未曾品尝过生活的艰辛和苦涩;那时候,外公还在……有些别离,注定无法避免,岁月悠悠,交织着数不清的无奈。菊花仍旧一年一年地开,演绎着生命的精彩与执着。
有人说,花开不在早,而在适时开放。菊花便是如此,她的清瘦、她的繁华、她的孤傲、她的热闹,皆是合了这季秋时宜的。恰如古人所言:“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不知不觉,夜已深了,客居他乡的日子里,很少能见到儿时外公小花园里那么多繁盛、美丽的菊花了。但我知道,它们一直开在回忆里,开在故乡的土地上。
季秋之月,灼灼黄华,流年缱绻,暗香盈袖。在这个秋天,不要错过了那一抹寻常却又不凡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