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贵州师范大学 - 《贵州师范大学报》

金融创新促进贵州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究

作者:○ 韩 飞    
2020-10-26     (0)

贵州的金融助农起源早发展却很缓慢,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金融创新促进贵州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金融创新机制缺乏、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布局不合理、金融产品单一和金融机构市场化程度低。

一、贵州农村金融创新机制有待加强

目前,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仍以信贷为主要金融产品,且贷款创业占小部分,金融理财等投资的金融工具较少;农村融资市场发展滞后,农村企业获取更多发展资金的途径和渠道较少,严重影响他们的规模经济。此外,农村金融市场的扶持对象,形成以农户发展为主要目标群体的局面,从而削弱了个体户和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一边,得到金融机构大力支持的农户,他们对金融的再利用能力和意识较弱,需求较少;另一边,需要得到扶持的经济个体却嗷嗷待哺,遭受诸多限制。大部分农民认为,更好生活是子女去奋斗的,自己只要守好各自家里流传下来的那几亩田地便可,至于机械化种植、规模发展、转行创业似乎于他们很遥远,这也是农产品市场打不开的原因之一。长久以来,我国市场的供给都是围绕需求,消费者需要什么,销售方就供给什么,市场缺乏活力。习总书记曾指出,我们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围绕需求来供给,更应该改革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和种类,以满足需求的同时,刺激需求的扩展,将潜在需求充分挖掘出来。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创新,需要改变扶持机制,保证现有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创新金融产品,刺激农村金融市场的活跃。

二、贵州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

李鑫龙、李茜(2015)指出当前的农业金融体系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在产品创新和效益风险保障方面还存在问题。白玉娟,龚曼薇(2015)认为支农金融工具单一,相关信贷法律法规不健全。李焱(2020)分析指出,贵州当前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对金融交易行为的监管缺乏有效约束。农村金融市场极不稳定,风险性高于其他地区。一是农户的收入不稳定,种植业尤其受到天气的影响,自然风险高;二是市场需求不稳定,农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具有一定随机性。例如 2020 年受新型冠状病毒影响,半年来,全国经济遭受巨大损失,农村地区农产品滞销严重。三是农户的文化程度较低,在金融交易上容易出现纰漏。农村金融市场,除了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外,经营管理体系也存在一定弊端。村镇银行仍照搬主发起行的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在运行,向农村地区提供与城市一样的金融产品,对机构内管理人员的管理也是趋同于城市,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独立于农村需要而发展。此外,信贷担保和质押体系不完善。陈俭(2018)调查分析,发现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缓慢,信贷得不到充分利用,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担保体系,增加了农村个体户贷款的难点,使得他们再发展的机会和能力大大减弱。最后,金融体系的缺失,导致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间主体不清,服务混乱。农村金融市场形成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并存的“二元制”结构,近年来,由于监管体制的缺失,加上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单一,门槛高,成本重等原因,为民间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了一定优势。因此,农村金融市场一度混乱,正规金融机构主体缺失,金融产品“销售”不出,农户需求得不到满足。

三、贵州农村金融布局不合理

尽管农村金融机构形成了政策型、商业型、合作型等多类别,也打破了以农信社为主的垄断局面,增加了如农业发展银行、农行、村镇银行、中信、建行等多家机构,但网点深入乡镇地区仍以农信社为主,少数地区有邮政和农行,其它机构则多数布局在县及以上经济较繁荣地区。分布在乡镇的金融机构,也依靠人口的多寡来分布,提供的金融产品也是一刀切,没有根据当地现实需要而设立。这样粗放地将农村与城市同化,提供相同金融产品,造成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同时还抑制了潜在需求。

农村,需要大笔资金扶持农产品发展,需要资金打开市场,需要资金提供生产效率,形成规模化经济。但金融机构与农业需求中间存在一道尚未逾越的鸿沟,阻碍了双方的合作。农村里真实需要资金扩大产业的个体户难以享受政策优惠,信贷门槛较高。金融机构网点分布不合理,金融产品供给错位,还导致民间非法集资的滋生,这严重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四、贵州农村金融产品单一

金融机构的单一产品无法满足农村多层次需求。农村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旅游业等为主的经济产业,各产业对资金的需求呈阶段性、多层次性特征,且回收期较长,大小数额不同的阶级特征。如种植业是在谷雨季节有短期需求,而林业则是长期需求;养殖业在不同阶段都有需求,且需求各不相同,而旅游业通常在较长假期有需求,如五一黄金周、国庆等。除了阶段性不同特征外,农村对金融的需求还存在大额资金与小额资金的不同。如农村加工户需要回收期长、数额大的资金,而种植户则需要与种植季节性和周期性相等的周转灵活的小额资金。目前,农村信贷以信用社为主,其它少量存在于农村金融市场的政策性、商业型金融机构,如农业发展银行,它只提供农作物的收购贷款,业务范围十分狭窄,单靠农信社放贷维持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行,显得身单力薄。此外,金融机构的贷款周期长,需要贷款人提供担保,即便是建档立卡户,他们可以省去抵押程序,但相关证明文件也必须齐全,每份文件需要层层审批,资金到账率极差。最后,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极低,农户的存钱欲望低迷,金融机构无法吸纳农村有用资金投入市场,使得资金周转效率低下,经济得不到及时有力支持。总的来说,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渠道少,周期长,农户提交贷款申请等待层层审批,已经超过了急需时刻,对于大额需求的农户,门槛高限制多,最终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导致需求消减,显现金融抑制局面。

另一边,当农户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将希望寄托于民间金融机构。这些机构是脱离国家统一管理,由社会人士成立,他们不仅贷款成本高,还存在更大风险。农户的反风险意识薄弱,为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些民间金融机构是在国家压制下艰难生存。最终,农户的贷款问题真正成为一大难题。

五、贵州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化程度低

金融机构市场化程度低,资金补给不足。贵州金融助农的焦点,汇集在金融发展农业上,忽略了金融机构的发展问题,使得金融机构市场化程度低下,缺乏有效运作资金,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助农力量。目前,贵州农村金融机构仍未能找到支付干预与市场自由的平衡点,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以贷款、存取为主,该现状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金融机构在市场上的分量。

银行通过存款利率、债券投资、股市交易等金融工具将农户手中闲散的资金吸纳库中;然后再通过贷款的形式向有需要的个体户、小微企业等农户龙头发放资金,带动市场运转;经过一定周期,银行可连本带息收回投放到市场上的资金;最后,又将其用于辅助农业发展,回到农户手中。农村金融市场基本按照以上途径,形成一个循环的运作图,缺其任何一方,整个运作将难以继续。但是在贵州省,由于大部分的农户收入不高,主要用于维持生计,扶持儿女上学,所剩积蓄并不多,从而农村金融机构减少甚至失去了运作资金的有效途径,金融机构的资金补给少。此外,近年来,面向农村小微企业、个体户、农户龙头等,这些群体开放的资金大大缩减,且这类人士的贷款门槛相对较高。最终造成一种供需错位,小部分农业经营者需求量大,供需得不到有效实现,农村金融市场运作不协调。

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是贵州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进而又影响金融助力农业发展。为保证金融有效助力农业发展,贵州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对金融服务做调整,改变现有服务模式,实现有效供给与需求刺激和满足,带动农村金融市场健康运转。

(作者系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

(本文系贵州师范大学“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项招标一般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