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有所感,谈谈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问题。一己之见,愿有共鸣。
高校与企业在学术和产业方面各有所长、可优势互补,这是校企合作的前提。两者都有创新研发的职能和诉求,这是校企融合的基础。资源共享、高效发展成为合作的动力。
高校老师们的研究往往倾向完美化、理想化,希望自己研发的技术一出手就碾压即有。其实完美的产品和技术从来就没有存在过!那只是老师们的一厢情愿而已,以至于自己的研究成果难以产业化,常常束之高阁。但与企业合作后,因为企业敏锐的产业化嗅觉和敏捷的制造反应,老师们的每一点成果都会伴随着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所以“研究成果可即时产业化”成为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基本属性。“无利不起早”,利益永远是合作的焦点。基于焦点,围绕属性,产生相应合作行为。
利益的合理分配在于校企对成果价值的共识。这就需要高校对产品的生产、销售、技术的演进等了如指掌,动态而又全面地掌握产品成本和利润的组成。同时也需要企业对老师们的付出有充分的认识。所以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应该是全方位、多层面的长期合作。
假如企业将自己的技术难题简单地委托给高校老师,老师们有时不太清楚企业的具体现状、企业已尝试过的各种努力,不管高校老师的理论方法多么先进,如果边界条件含混不清,老师们的工程化经验再稍有欠缺,结果就很难令人满意。企业有可能就老师提供的方案变通和改进,随即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双方合作可能就不了了之了。
再假如,几个高校老师凭着一技之长与企业合作,因为新鲜血液的注入,企业可能会有短暂的提振和改观。但企业总是处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技术需求多变,带有突发性、随机性,而老师们的研究领域很难随动市场变化,往往陷于尴尬被动的局面。当然,如果能全面合作,则研究交叉、信息联动、广开预研,一有风吹草动,薄弱环节相应补强,则市场变化就在掌控之中。
所以校企合作如果仅靠自发行为,显得十分脆弱,需要用规程去规范整个过程,找到切入点,形成正反馈效应。以后每隔三五年就会催生一批科技奖励、高端人才,科研平台、学科建设的水平随之提高。
研发成果的即时产业化,客观上需要老师们具有完成企业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的实践经验,否则自己的成果很难直接变为新技术、新产品,这就要求老师们深入基层和一线,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研发、产品制造中。又因为老师精力所限,有时研究生就成为重要箭头顶到前面。
老师们手里的研究素材日渐丰富,对问题的认识更富真知灼见。当然企业人员的知识体系也相应完善起来,逐渐能胜任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其实这正是高校之所求。这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也成为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并给研究生授课、讲座,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理论水平越来越高。
以至于高校干脆给企业技术人员设置相应岗位,成为研究团队成员,参与高校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管理,走高校的职称系列,拿高校的教学科研绩效与津贴。这样企业就能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并为高校所用。
研究成果的即时产业化要求高校对企业已有技术充分消化吸收,这也是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将企业现有技术科普化、变成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学内容无疑极具成效,这样高校教材内容就会时时翻新,一改陈旧过时的现状。学生专业水平提高了,就业问题也迎刃而解。
不仅是企业技术搬上教材,企业相应的装备甚至生产线也将成为学生实习的对象,逐渐企业各层次的技术人员出现在大学实验指导、工程训练、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等环节,这无疑降低了高校的引人成本和用人负担,优化了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人才梯队结构。高校与企业实现了人才的融合。
双方人员的深入合作会导致仪器设备的共享。以后高校购置设备有的放矢、不再闲置,企业也没有必要重复投资高校已有的仪器设备,节省了大量资金,可进一步投入到技术研发中。仪器设备的互补共享,会导致实验室与研究基地的合建合用。
逐渐的,企业产品技术能够从容自如地应对市场,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企业开始有足够的精力考虑技术的本质,开始把注意力放到产品所依托的上游科学问题,这样工程问题的深入解决引出了源头科学问题的探究,高校的科研成果势呈井喷。这时企业技术已经能够响应市场因素的微妙变化,并逐渐由满足市场变为引领市场,甚至于贯通理念与技术创造新的市场,产生“颠覆”之效,由于市场总量所限,部分产业就消失了。
高校和企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已不是单纯的合作关系,而是共生关系。
张洪信,机电工程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