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中美大学校长论坛于北京时间13日晚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发表视频致辞。孙春兰指出,高等教育是中美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为促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推动中美关系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希望中美大学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挖掘互补优势,拓展合作空间,提升合作办学、联合研究、联合培养人才水平,发挥人文交流使者作用,为增进两国人民福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本次论坛主题为“建设更开放、更融合、更有韧性的大学”,由清华大学与耶鲁大学共同主办。来自20所中美大学的校长相聚云端,共同探讨在新形势下推进两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合作。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致辞中表示,大学是人类文明的灯塔,承担着传承知识文化、培养未来英才的重任。如今人类面临着全球公共健康危机、气候变化、经济波动、社会不平等和生态危机等问题,而大学必须承担起应对这些挑战的使命。因此,我们今天需要更开放、更融合、更有韧性的大学。大学的教育也要达成课堂内外、校内外、国内外、线上线下的融合。
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表示,更开放、更融合、更有韧性的大学必然是建立在跨国合作上的。在攻坚研发新冠疫苗的过程中,世界各地的大学之间为了公众利益分享临床数据和研究发现,耶鲁大学参与建立的档案库已经录入了2300多个有关新冠病毒的研究成果,为防治新冠疫情作出坚实贡献。“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和交流在大危机后恢复全球秩序的过程中十分重要,而研究型大学有责任竭尽所能加速重建。”
本次中美大学校长论坛设“更开放的大学”“更融合的大学”“更有韧性的大学”三场分论坛。与会嘉宾纷纷分享经验和洞见,共同商谈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一场分论坛“更开放的大学”由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主持。印第安纳大学校长迈克尔·麦克罗比、副校长汉娜·布克斯鲍姆、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陈建国、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哥伦比亚大学副校长萨夫万·马斯里、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分别发表主题发言。第二场分论坛“更融合的大学”由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副校长科特·德克斯主持。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莱斯大学校长李达伟、吉林大学校长张希、雪城大学校长肯特·赛维路德、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犹他大学校长露丝·沃特金斯共同参与。第三场“更有韧性的大学”分论坛由康奈尔大学副教务长傅慧贞主持。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长安德鲁·马丁、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伍斯特理工学院校长劳瑞·莱森、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新学院大学校长德怀特·麦克布莱德依次发表演讲。
严纯华在演讲时说,兰州大学在百年办学历程中,坚守西部,化地域和经济的比较劣势为基于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努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服务于国家特别是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在经济待发达地区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奋进之路。严纯华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发展和蔓延,给传统高等教育合作带来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教育的交流不能停止,大学的全球抱负不会减弱。大学在这一困难时期适应并成长,我们的责任是要更好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共同探索后疫情时代的高等教育交流的新模式,构建互动的教育开放新格局,推动大学在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领域开展更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大学及技术行业同仁已经在共同抗击疫情及研制疫苗等方面为全球树立了典范,韧性的大学必须为人类的共同福祉更加紧密地联合起来。
在总结致辞环节,杨斌表示,虽然这次疫情让大学间的交流变得困难,但是通过积极寻求办法、促进沟通,我们依然可以转危为机,创造更开放、更融合、更有韧性的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