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邮电大学 - 《南京邮电大学报》

再品《饥饿艺术家》

作者:丁威博    
2020-09-15     浏览(142)     (0)

这篇文章从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入手,讨论了艺术家在追求精神寄托和艺术世界的终极追求时,往往处于物质世界的枷锁中,有时是孤独的,有时需要与外界互联。卡夫卡作为一位孤独的艺术家,将一生奉献给荒诞世界中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






  《饥饿艺术家》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创作的短篇小说。初读这篇小说是在高三之时,前段时间读到涉及加缪荒诞主义哲学的有关著作,当时就不由得联想起了这部作品。
  《饥饿艺术家》采取了与《变形记》类似的写作风格,以饥饿艺术表演为主轴展开。全文篇幅很短,却仿佛让人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落幕,一位艺术家的人生起伏。饥饿艺术家一开始便以一个痴迷于饥饿表演的艺术家形象展现,他不是为了名利而表演,而是为了饥饿艺术本身,因此他想尽办法向大众证明自己表演的真实性,而大众对他的怀疑从未停止。
  表演期满时,饥饿艺术家总是拒绝停止,他有他自己的艺术追求,他想挑战自己的极限,追求更高更远的艺术。而经理为了商业利益却一遍遍地在阻止饥饿艺术家的艺术追求。商业阻碍了艺术发展,艺术却不得不依托于商业。
  多年后,饥饿表演衰落,饥饿艺术家告别了经理,加入一个大马戏团,他在笼中卖力地表演,却发现人们只是为了看兽畜而来,没人愿意再为一个饥饿表演家浪费注意力。然而只有在这种境地下,他才能继续自己对艺术的追求,他长期地进行饥饿表演毫不费劲。讽刺的是,远高于当年的艺术水平,却无人看好、无人欣赏。“饥饿艺术家诚恳地劳动,不是他诓骗别人,而是世人骗取了他的工钱”。此时,饥饿艺术家正逐步异化为动物。
  结尾饶有趣味,管事让人把饥饿艺术家的笼子换上一只小豹,笼边充满了欢乐的空气,观众挤在笼子周围,舍不得离去。卡夫卡用以乐写哀的手法,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意味。
  以我的理解,饥饿象征艺术,精神寄托与精神世界的终极追求,而这种追求往往处于物质世界的枷锁中。加缪在短篇小说《约拿斯———或工作中的画家》同样探讨了这种艺术家的处境,为防止外界干扰,名画家约拿斯在家中搭建阁楼,在其中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下废寝忘食地作画直到累倒。最后朋友查看画布,只看见空白的画布中央仅写了一个词,难以辨认是“孤独的”和“互联的”。
  艺术家是孤独的还是与外界互联的?有两个很好的例子:梵高和毕加索。梵高一生怀才不遇,却在艺术上获得了极高的成就,最终精神失常自杀;毕加索懂得推销自己,结交商业名流,将自己的作品与商业模式结合,公开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意图,在世时即成为举世闻名的画家。梵高获得了绝对纯粹的精神追求,毕加索在精神追求的同时满足了物质需求。曲高和寡还是雅俗共赏?出世还是入世?对于艺术家是一个永恒的难题。
  卡夫卡是一个孤独的艺术家,他一生孤独地写作,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饱受胃病折磨,写下了这篇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的倒影,将一生奉献给荒诞世界中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