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加强思想舆论引导,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个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要有清楚的认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对这一重大问题作出了深刻诠释,为广大干部群众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切实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当前全党全国的重要政治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立足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近
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国内外有些舆论开始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社会主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他再次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比如: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经济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制度等。另一方面,我们党不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看作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坚持立足中国、面向时代,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比如:在经济制度和体制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式来实现的;在政治制度上,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形式来实现的;在文化制度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形式来实现等。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紧密结合,是“共性”和“特性”的完美统一,任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质疑和指摘都是站不住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强调:“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这其实已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作出了回答。
“回看走过的路”启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党治国理政的实践历程中得来的,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党全国上下艰苦卓绝的探索过程中得来的,是从建党以来党和人民近百年的奋斗征程中得来的,是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发展传承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是指引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必由之路;“比较别人的路”启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既突破了僵化体制束缚,又扬弃和超越了资本逻辑,能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指引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远眺前行的路”启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能够指引中国人民实现全面脱贫和共同富裕,不断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世界发展的人间正道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在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的同时,依然面临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差距拉大,新冠肺炎、登革热等重大传染性疾病威胁持续蔓延,环境污染加剧、气候变化加快、资源枯竭加速,以及“逆全球化”抬头、“冷战思维”复燃、民粹思潮泛滥等诸多困难和挑战。面对这些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因为世界各国已经“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他明确指出,各国人民应该“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并多次强调“我们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本身就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我们也要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巨大成就再次有力证明了我们的理论是正确的、制度是优越的、文化是先进的、道路是光明的,这使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为解决人类问题、引领世界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