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东交通大学 - 《华东交大报》

缤纷暑假 从实现自我价值开始

2020-09-08     浏览(222)     (0)




今年暑假,你是如何度过的?

阅读充实、旅行休闲、游戏放松,这或许是多数大学生暑假生活的常态。尽管炎炎夏日,空气里的热浪逼得人不敢出门。但我校仍然有这样一群学生,不顾烈日酷暑,放弃空调娱乐,在实现自我价值中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假期。快乐实践接受社会考验

“一是想充实暑假生活,二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填充小金库,三是想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社会竞争力。”怀揣着这份期许,19级运输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李濛菲正式开启了此次暑期生活的新篇章。在朋友的介绍下,她成为了培训机构的一名“老师”,负责给初中生辅导功课。

作为新手老师,李濛菲努力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面对很多学生都不能很好消化的函数图像的性质时,李濛菲先是讲述理论知识,再认真作图、画表格,最后和学生一起探索验证。老师耐心讲解,学生认真学习,“知识的传递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在教授他人的过程中,自身也能收获改变和成长”,李濛菲也在此次的辅导教学中受益良多,实现了师生的双向进步。

授课期间,李濛菲的嗓子发炎过三次,还发过几次烧。“烧退了之后会去上课,虽然嗓子发炎需要休息才能恢复,但我不能请那么多天假。”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李濛菲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意义。虽是兼职,她也认真如一地对待,毫不含糊。

“不要给自己设限,因为每个人的潜力都是可以无限挖掘的。”同样是做暑期兼职的19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付一淼得出了这样的感悟。这个暑假,她挑战了一个对自己而言很陌生的领域———房地产咨询。

由于专业和房地产没有关系,对房地产也不了解,起初有人咨询专业性经济问题时,付一淼根本无法独立解决。怀着不懂就问的学习态度和工作责任感,她把相关问题积累下来,统一去请教专业人员,渐渐就有了更多的知识和经验。“现在我也可以解决一些专业性的买房咨询问题了。”走出舒适区,付一淼不断尝试着新事物,迎接新挑战。她表示,只要肯用心学习,不仅能学习很多课堂上接触不到的东西,还能体验到完成一项工作带来的成就感。这次暑假生活对付一淼而言,不仅积累了相关工作经验,更打破旧有的思维模式,锻炼了自己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

在我校,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充分利用暑假的时间,迈出校园,踏入社会,丰富个人的生活经历,提前接受社会的考验,描绘出多姿多彩的暑期生活。

投身基层

体悟世间百味

“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暑期来临,我校世纪英才组织了三大团队,分别在我省的军屯村、龙南县和泰和县开展了“三下乡”实践活动。

“这是一个位于大山深处的村庄,基础设施落后,住户分散,交通不便。”这是19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周川对军屯村的最开始的印象。乘车经过盘山公路到达山顶的军屯小学,高耸的山峰,崎岖的小路以及落后的基础设施便印入眼帘,军屯天佑支教团的成员们在感到讶异的同时也明白了这次支教活动的重要意义。

“这里没有空调,没有淋浴甚至有的时候会没水洗澡,我们每天自己做饭,睡觉就在教室打地铺。”艰苦的条件、生活的不便不仅没有磨灭成员们的斗志,反而让他们更加坚定心中对支教的那份初心。

手工课、书法课、计算机课……支教团的成员们精心设计课程,并开展了一系列以“素质拓展、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特色课程,寓教于乐,在向孩子们传授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们的校园生活。他们不惧夏日的烈日高温,无畏生活条件的艰苦,为村庄带来了生气,也给那里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和快乐。

“清晨我们迎接孩子们的到来,白天给他们上课,放学后队员们一起打球、玩游戏。条件虽然艰辛,但很有意义,每天也很快乐。”特色课程结束后,许多支教团成员都收到了孩子们的折纸作品,上面还有用稚嫩的字迹写着的祝福语。“收到礼物的那一刻,心里真的很幸福,这一趟来的很值得。”周川感慨道。

暑期,丰富的基层实践活动在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省内的不少贫困地区都能寻找到“花椒”学子活跃的身影。他们走进基层,服务社会,用行动和汗水点亮了这个夏天的天空。勤学苦修不断探索远方

夏日的燥热和休闲娱乐的诱惑都无法阻挡“花椒”学子积极向上的心,暑假期间,学校图书馆座无虚席,有查阅书籍的、有埋头刷题的、还有全心备赛的。“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在求学路上的每一份努力,都会让人不留遗憾。

“学无止境,我想去更高的地方看看外面的世界,扩大自己的眼界和知识面。”大一刚入学时,17级物流管理专业的鲍子颖的心中就有了读研的想法。暑假期间,她全身心备战考研。早晨七点,鲍子颖就坐在了图书馆的桌前,开始了新一天的学习任务。“每个人的学习状态各不相同,选择一个好的学习方式可以事半功倍。”认识到自己晨间的学习效率相对较低,她便选择上午学习专业英语,下午三点复习专业课程这种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

受疫情影响,研究生夏令营采取线上面试的形式,这使得参加报名的学生数量大增,竞争力的大幅上涨让鲍子颖的几次面试都不太顺利。但她很快调整心态,在老师的帮助下,更加注重面试细节,深究专业问题,并顺利进入了合肥工业大学训练营。参训期间,鲍子颖认真听取每一场学习报告,并在之后的综合面试中,成功和自己心仪的导师完成双选,并获得了“优秀营员”的称号。

“复习期间我也曾有过懈怠,但我给自己设定了合理的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有目标性的努力比盲目奋斗更重要。”在学习上,鲍子颖善于利用碎片时间,在学生会工作之余也会利用闲暇时间积累英语知识,这也为之后的考研英语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能够顺利入营,更重要的还是大学前三年学习的沉淀。当你实力足够强时,便能得到社会的青睐。”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本本书、一张张卷子、密密麻麻的文字……图书馆里,他们都在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着,为心中的梦想而前进着,每个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敬佩,也值得生活的回馈。静心备赛站上更高舞台

在这个暑假,第十二届“挑战杯”江西省创业大赛终审决赛顺利落幕,我校取得了6金4银2铜的优异成绩。其中,人文学院的《“找寻失落的汉字”———汉字与文化仿真教学软件开发与推广项目》从决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大赛金奖,进入国赛。这是一群学生舍弃暑假自由,在校园中勤加研究、挥洒汗水的成果。

谈起建立该项目的初衷,负责人之一的郭江南说:“我在担任留学生助教时认识了一位留学生,他来中国7年了,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但识字量却不足200,仅相当于HSK一级水平,这令我非常惊讶。后来我发现这并非个案,有很多留学生识字量很低,这严重制约了他们的专业学习。识字难是留学生中普遍存在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课前驱动等方式,一步步深入了解汉字的原始面貌,发现在探寻汉字的本形本义之后,原本熟悉的汉字也变得“陌生”起来。“这样的陌生感却极大地激发了我们深入探究的好奇心,大家也越来越有干劲。”

而在参与对外汉语支教的学长学姐分享交流会上,他们了解到汉字字形教学难是他们普遍面临的问题。“国外的汉字学习者在写汉字时,常常会出现缺漏笔画、偏旁搭配不当等问题。”疫情期间,通过专业老师的网上授课,让郭江南深深体会到汉字不仅是一套符号体系,还是传承千年的“活化石”,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于是,郭江南和另一名负责人郭超重拾旧念,打算设计一款仿真软件,通过汉字字形的具象化,让学习者置身于生活场景中,在趣味剧情的指引下自主发现汉字、学习汉字,甚至是自主造字。

“由于项目提出时间比较晚,时间非常紧,而且软件没有实体,缺乏相关的软件技术人员,但我们把产品的意义详细阐述了出来,让受众可以简单轻松地想象出产品的大致内容。”郭超如说。为了他们弥补技术人员的缺乏,他们自学了软件开发的相关知识,假期熬夜则是他们的常态。项目获得金奖的优异成绩不仅是他们整个暑假辛勤耕耘的见证,也是所有成员共同回忆中的一抹亮色,始终会在青葱岁月中熠熠生辉。

“勤学苦究学四载,一盏清茗话未来”。一般来说,假期是给学生们放松的时间,而“花椒”学子不虚度一分一秒,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三下乡、考研、比赛等事业,实现他们的自身价值。为“花椒”学子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