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安文理学院 - 《西安文理学院报》

人生不过是一场绚烂花事——李清照

作者:◇袁荣力    
2020-09-30     浏览(326)     (0)

生命太匆匆,时光不留人。生活在宋神宗时期的李清照,随昙花开与落,带着她一生之中的幸与不幸,展开了一副画卷。

正处繁华盛世的朝代,处于一个书香名门的子弟,李清照生活地无忧无虑。懵懂天真之时,曾写下“兴尽晚回舟,误入莲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快乐恬静之词。年少时的才气横溢,使她渐渐有了名气。

待到豆蔻年华,她爹带来了一位与她年龄相仿,俊宇轩昂的人,与她结识——赵明诚。两人一见便是情深。

“翩若惊鸿,宛若游龙。”那最初的心动时,是永生都铭刻在记忆深处的秘密印痕。她便写下了《点绛唇》的所感:“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是一朵多么含羞待放的芙蓉,瑰丽却不失清雅,含羞还拒,在美好的期待之下,在青春最美的岁月中,与赵明诚结成连理。

两人新婚未久,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就因政坛的风波而落难,相反她相公的父亲赵挺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只因派系不同,双方立场不同,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就让所谓亲家关系仿佛只在转瞬间就消失地无影无踪,不幸的序幕就此掀开,面对刻薄的公公,即使李清照再尽孝再努力也无济于事。而赵明诚的懦弱,导致了李清照在家庭与事业上的转折与波澜。

当初的“赌书消得泼茶香”与“徒叫新郎比并看”都随之消散,像云霭般,聚的快,散的也快。快乐逐渐被悲伤代替。山雨欲来风满楼,迎面而来的是赵明诚的病故。政事上的不顺,发展到家事的不忍。李易安在潸然落泪的情况下,也因此写下了许多流芳百世的词篇。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中的悲伤;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叠词绝唱,“人比黄花瘦”的消愁,简单而深刻的表达了无法言语的哀伤,突出了她心中的思念丈夫,孤身一人的寂寞凄清。“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杜牧描写的美丽情节已一去不复返,仅剩的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离愁。凤钗碎红豆,才知恨海棠。点点滴滴,无人倾诉,只能埋藏在词里,以此慰藉,寄托她所谓的情感。

一代才女因悲伤的婉约词而著名,谁又能真正体会到她心中的悲凉沧桑。而谁又能真正了解到,易安她不是天生性格婉约,且可以“清狂”一词来描写她的性格。她也曾写下了豪言壮语的五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也曾描绘过壮丽多姿的景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可命运的多舛,让她颠沛流离,才不得不留下了许多凄清的词。

而蕴藏了她人生中的悲伤之词,易安只是用简约的字句拼凑而成,毫无花哨,只有真实,虽然这份真实却被人赞赏,而我却为她感到悲伤。杜鹃声声啼啼,情情慕慕丝丝。在词派上,李清照是伟大的。但在世事上,她又是渺小的。

若给她再一次选择,她宁可不要“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痛苦之后,破茧成蝶的惊世成功,宁愿在现实中,后世中寂寂无闻。她只想要的,是一家人开开心心团聚在一个温馨小家的平凡,不被世人知晓清淡的人生。

她愿意继续与丈夫一起编撰《金石录》,一起吟风弄月,花前月下。带着最初的悸动,带着那质问屈平所写下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年少轻狂。带着那懵懂的天真,带着那不想后果的大放惭言。可现实的残酷,让李清照只能将诸多美好深藏在心里。如今的悲伤,也只能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不让他人知晓,一个人默默忍受煎熬与痛苦。

繁华盛世,书香门第,造就了她一身才华。年少时光,铸就了她天真无邪的品质。而直至晚年,才难发于此。她的年轻貌美,温柔大雅,虽如一株昙花般匆匆一现,让世人留下惋惜,最后所剩下的,是代表一生波折的《漱玉词》。但她那孤寂愁伤、才华横溢的身影,却永远定格在人们心中。

若再见她时,已在时光尽头,一切又归于寂静,晨梦如花而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