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课程育人的根本方向与重点。如何守好文科课程的“这段渠、这亩田”?我想,可以用责任、科学和并肩这三个词来表达文科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叙事。
第一个词:责任。它讲述的是课程思政中的“政”,是课程思政的核心。立场端正、方向正确是课程教学取得实效的导航线,也是学科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人文社会科学尤其如此。课程是有责任的,所谓课程责任,就是要将人文社会科学所具有的、天然的育人功能,通过课程思政这一重要载体表达出来、叙述出来,明确“为什么”和“为了谁”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秉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时刻保持
清晰的立场,才能真正发现和解决好现实问题。在使命与责任的感召下,文科课程以立场铸魂,用方向树德,涵养人心、培育人格,树立信念、规范行为,让课程教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获得持久的生长力。
第二个词:科学。它讲述的是课程思政中的“思”,是课程思政的基础。人文社会学科具有高强度的思想性,它在细节上浸润人们的道德情操、于微小处塑造人们的价值取向,这种特性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高度契合,二者目标一致、功能相近、价值相通。而这些课程本身所具有的所有品质都是建立在课程内容科学性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专业课教师要站在学科前沿,不断更新自我、与时俱进,既要站在“象牙塔”上瞭望世界,还要走到“象牙塔”外融入世界,时刻保有学科热情、触摸学科肌理、遵循学科逻辑、体现学科水平。
第三个词:并肩。它讲述的是课程中思与政的发展融合,是课程思政的关键。美国教育家巴格莱曾说:
“科学给我们以事实,事实本是很重要的;可是科学不能给我们以理想,亦不能教我们如何选择理想。理想的选择,不光是科学的事,还关乎哲学。”科学与哲学的并肩,落脚到每一门具体课程上,就是课程中思与政的并肩,如果课程只能教会学生技术或方法,而不能告诉他们价值和理想,那这种技术和方法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课程思政的统领下,各类课程相辅相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同发展,共同作用和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
文科课程中的思政叙事,必须同我们的时代相契合,同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相适应。中国有着悠久的教育文明史,有着丰富的教育理论与经验,重视品德养成,重视智力培育,重视身心健康,注重全面发展。这是我们文科教师在面对课程思政时的“骨气”和“底气”,也是我们用以推动文科课程思政的“力量”与“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