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唯物史观在新时代社会发展中的融合—《新发展理念方法论研究》书评
作者:赵少峰
唯物史观和新发展理念,都把人类社会的长远、健康发展作为目标主题。前者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解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后者是在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红霞所著的《新发展理念方法论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权威发行,是一部系统性介绍如何将唯物史观融入新发展理念之中的著作。作者创作本书的初衷,是向人们传递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新发展理念中的体现与应用。本文选择介绍与评论《新发展理念方法论研究》,也是出于对作者写作初衷的认同。
就目前对于新发展理念的研究而言,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学理层面对新发展理念展开了热烈讨论,体现了学术界在探索中国社会发展新型治理模式的自觉意识,但研究的重点大都侧重新发展理念的形成背景、内涵特征、价值意义等,相对缺少了从方法论层面阐释新发展理念的经验规律与实践路径,也缺少多学科、跨学科思考方式的引导。《新发展理念方法论研究》一书,很适合作为人们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论指南”,学术性、通俗性俱佳。
全书共十章,并被划分为四个部分进行内容组织。第一部分对唯物史观如何融入新发展理念的价值意义进行概述。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辩证统一的关系中把握新发展理念,是该书的基本分析工具和研究起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集中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唯物史观方法论集中反映了如何发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现实逻辑。基本原理倾向社会历史的静态性描述,方法论强调认识和改造社会历史的动态性过程;基本原理则更多体现客观规律性,方法论蕴涵着丰富的人的主体能动性。
第二部分,对新发展理念的社会背景、内涵及特征进行介绍与说明,讨论了新发展理念的历史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现实空间、科学内涵、方法论意蕴、特征及本质等。该书通过解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聚合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始终保持实践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在第三部分的内容中,该书阐释了新发展理念彰显的唯物史观方法体系。作者不是罗列式地对每一个发展理念进行分析,而是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宏观上,提出了实践研究方法是新发展理念方法论的基础,强调了人民的主体价值与社会矛盾的动力作用。微观上,分别对不同理念所体现的方法论进行讨论,如创新发展与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协调发展与唯物史观的有机体理论、绿色发展与唯物史观的生态理论、开放发展与唯物史观的世界历史理论、共享发展与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强调历史、理论和现实三者的密切结合。
通过对一个个具体理念“解剖式”的分析,该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给出了自己对社会发展科学规划的立意,即发展方法论是唯物史观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作者不但强调了坚持唯物史观的必要性,还强调了坚持唯物史观方法论的规定性、开放性及克服对唯物史观方法论认识的误区等。
该书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点。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在唯物史观经典文本的考证与重释。该书对文本及其原理没有采取教条式理解,而是以唯物史观的文本创作、原理阐发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条件为时代背景,分析马克思阐述唯物史观的心路历程和时代背景,揭示马克思在阐释唯物史观体系的用意。二是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两个层面及其辩证关系中把握新发展理念。分析了新发展理念在生产力、社会发展、人的价值三者之间的内在契合,回答了发展何为、为谁发展的问题,为人民探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价值尺度提供了参考。三是从唯物史观方法论的理论分析向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实践分析转化。
总之,该书的切入视角独特,将“高大上”的唯物史观与“接地气”的新发展理念融合在一起,有助于拓展人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视野,坚定唯物史观的信仰,深化对社会发展科学方法论的思考。通读全书之后,人们会认识到:唯物史观是指引人类社会走向真正自由而全面解放的真理,是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的社会科学,同时,新发展理念是准确把握科学世界观和认识论的结果,也是娴熟运用科学方法论的结晶。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历来被人贴上“看不懂”的标签,这本书也许可以“借你一双慧眼”。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每个人都深刻认识到,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以新发展理念指导中国经济发展中所展现出来的中国智慧、中国担当和中国力量。本书来得恰是时候,它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现实,围绕“新发展理念新在何处”这一问题,学会用科学方法论思考中国社会发展实践面临的机遇、风险,更让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坚信,只要我们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通过新发展理念的变革,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实现科学发展,中国一定能够共建美好生活,共创中华文明,共享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