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伟大实践中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时代需要每个公民以新的姿态参与文明建设,教育必须有目的地培育生态公民,为生态文明建设储备力量,这是教育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今天,有不少学者都指出生态问题的根本是人的问题,人类行为是一系列环境问题背后的关键:被经济利益驱动的人,生态意识淡薄,一心渴望成为自然的主宰,渴望无尽地从自然中获得资源,才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系列问题。国际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在2001年发表的《第三次评估报告》中有力地指出:“新的,更有力的证据表明,过去50年中观察到的气候变暖几乎全部要归因于人类行为。”人类行为的背后是人类持有的价值体系。《环境伦理汉城宣言》非常尖锐地指出了生态危机背后的人类价值观问题:“由于我们的贪婪,过度的利己主义以及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的盲目自满造成的,换句话说,是我们的价值体系导致了这一场危机。”而当前人类持有的价值判断和文化认同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从内在价值需求来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生态公民及生态公民教育理论作为支撑。
一个公民怎样才算是具有生态素养的生态公民呢?首先,生态素养的养成教育包括生态意识的培育,人类必须对自然持有友善的态度,承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和谐对话。创造机会让人们走进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河流山川、日月星辰、潮起潮落、花开花谢,对自然持有友善态度,产生以尊重自然为核心的生态意识。其次,生态素养的养成教育包括生态思维的历练,生态思维能力的核心是以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环境问题。整体思维、关联性思维,就是让人们认识到其生活方式与环境、生态的联系,认识到个体的某些生活方式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与全球、与未来是关联的,只有基于这样的思维认知才能强调自律的个体生活。最后,生态素养的养成教育包括绿色生活的践行,公民的生态素养最终要体现在人们的生态行为上,充满环保意识的绿色生活关涉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饮食、穿着、起居、出行、旅游、通信等,是种种关涉到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的行为习惯。如绿色消费作为一种消费模式,以节约资源、减少排放为主要理念;绿色出行鼓励人们少开车,多选择公共交通,热爱骑行,在绿色生活中形成勤俭节约、生活作风……总之,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宏观愿景需要每一位生态公民的践行与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