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苏警官学院 - 《江苏警官学院报》

新时代人才建设的谋篇布局

作者:吴燕    
2020-09-10     浏览(374)     (0)

这篇文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记录了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人才工作,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理性昭示了人才在国家强大、社会发展、民族复兴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为新时代人才建设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

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开发人才资源

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这一时期“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现代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构成的有机整体。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需要不断优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不仅进一步突出了经济建设对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中之重的地位,增加了“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独立经济专题,而且多处突出强调 “创新的关键是科学技术创新”“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人才是第一资源”等核心观点。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能否充分开发人才资源,完成中国由劳动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人才资源强国的转变,不仅关系经济建设的质量速度,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途命运。

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发挥人才优势

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中国的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执政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应对风险挑战对于政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把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回顾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尽艰难困苦不断发展壮大,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能够在各种条件下“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汇集和激发起广大人民的磅礴伟力。《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作为我们长期以来取得的显著优势之一。新时代坚持发挥人才优势,就是要“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提供有力保证、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提供有力保证”,这不仅是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未来中国能否在世界各国激烈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权的关键因素。

谋文化育人百年之本需要营造人才生态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成长不能一蹴而就,如同树木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土壤和水,在人才成长过程中,良好的社会生态不可或缺。人才优势的培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动态过程。首先政府、企业、院校、社会要不断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新路子,打造多种形式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形成产业发展与人才成长的良性互动。其次,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开放民主的政治氛围,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也是人才成长的阳光空气。再次,要营造文化氛围、创新环境,加快推进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使各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人才充分涌流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