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水》创作于1935年11月,收录于1936年1月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在《故事新编》中,鲁迅打破了时空界限,采取“古今杂糅”的手法,在人物的言行中加入大量的现代语言,用幽默讽刺的口吻对现实进行揭露和抨击。同时在很多篇章中,都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理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一部分描写治水前的情况,灾情严重,民不聊生,与神话情节一致。但结合时代背景来看,“九一八”事变后,水灾、旱灾、蝗灾接连不断,1933年黄河多处决口,受灾人数达三百多万,然而国民党反动派不顾人民死活,以“视察”的名义搜刮民脂民膏,从中渔利,百姓苦不堪言。“舜爷的百姓”在这里可以看作国民党统治下广大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一个缩影。
后面的学者则更深刻地体现出鲁迅对现实的讽喻。“文化山”,实指1932年10月北平文教界以“阻止文物南移”为由向国民党政府建议将北平定为“文化城”一事,这实际上适应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需要,与国民党的投降卖国主义不谋而合。这里鲁迅运用了很多细节描写,通过学者们荒唐的言行表现出他们的腐朽、崇洋媚外,映射出当时社会缺乏民族尊严与民族自信的现实。其中的几个学者,是以当时文化界代表人物为原型的。如“拿拄仗的学者”是暗指优生学家潘光旦,他研究遗传学需要依靠家谱,还责怪没有家谱的乡下人“使他的研究不能精密”,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的迂腐和荒谬。再如“鸟头先生”,则是暗指考据学家顾颉刚,他曾据《说文解字》对鲧和禹的解释,说鲧是鱼,禹是虫。后文中的“另去搜集民间的曲子”也与顾颉刚搜集苏州歌谣相对应,“鸟头先生”这个名字也是取自《说文解字》中对顾字的解释。在这一部分中鲁迅插入了一个乡下人,他平静沉着,有理有据、机智地反驳了鸟头先生的荒谬言论,深刻地揭露了学者们不做实事,只知空谈的社会现实。另外还有一处细节,在鸟头先生写考据时,若有人要看,要用嫩榆叶或是鲜水苔作为交换,对于学者来说这并不算什么,因为他们不缺食物,但是对于百姓,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来看的人仍是不少,甚至于“松树下挨挤了三天”。我认为在这里鲁迅是在影射现实生活中国民的麻木、不觉悟,他们终日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以至于有热闹就凑,并不在意是什么样的热闹。鲁迅以犀利的笔锋有力地揭露和抨击了社会丑态,也表达了对百姓生活深深的担忧。
第二部分则是对官员们的尖锐讽刺。首先做了一些铺垫,在确定了禹的到来之后,“大家略有一点兴奋,但又很淡漠,不大相信”,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病态,不实传言流传过多让人们渴望得到救赎而又不敢轻易相信英雄的存在,这也是一种缺乏民族自信的表现。而后写了“胖胖的大员”和“穿虎皮的武士”的出现,他们名为考察,实际上却“不办公,也不见客”,倒是“在最高峰上赏古松,山后面钓黄鳝,一直玩到黄昏”,只听一些学者的不实之言。在传见下民代表时,民众们都相互推诿,甚至说“做代表,毋宁死”,可见民众们对于见官充满了恐慌和抗拒,他们已经意识到,见官对于自身的苦难并不会有什么帮助,甚至可能还会加深。最终代表也是在大家的谴责、恐吓下推选出来的,这反映了当时人心的冷漠,因为不愿承受,便要将不幸强加于他人。而代表在见官时,也没有如实报告灾情,一副阿谀逢迎的做派,这与国统区一些所谓的“国民代表”是如此的相似,正是他们的愚昧、麻木、自欺欺人,才为反动统治者的存在创造了社会条件。这里鲁迅表现出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又一次强调了他“改造国民性”的主张。这种条件下要想救国,不在昏庸的官员,也不在迂腐的学者,而在于这些麻木的百姓,只有国民觉醒,才能真正治好这场“洪水”!
第三部分主人公才真正出场。先写了大员们考察归来,“休息了几天”“大排筵席”,与后文中禹和同事“黑瘦的乞丐似的”“衣服破旧”形成了鲜明对比。禹太太追上来寻找丈夫而不得进见,在门口破口大骂,更衬托出禹大公无私、遵纪守法的形象。随后作者运用了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大禹和同事们坚定果敢、一心为民的形象,表达了对大禹的崇敬与赞颂,对大员们贪图享乐、顽固守旧、不顾人民死活的批判与抨击,也借此表达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不满。
第四部分写治水后。没有直接描写治水的成果,而是通过人民生活的改善体现出来。禹治水的过程,也是在百姓的谈论中体现,“夜里化为黄熊,用嘴和爪子,一拱一拱的疏通了九河”,充满了神话色彩,却又生动地表现出禹为治水所做出的牺牲。舜和禹的对话使禹的形象更加高大了,他对于治国的主张,治水的经过,以及对家庭的看法,都体现出一种大无畏的奉献精神,让皋陶和舜爷都肃然起敬。然而到最后,禹的“态度也改变一点了”:吃喝不考究,但做起祭祀和法事来,是阔绰的;衣服很随便,但上朝和拜客时候的穿着,是要漂亮的。这是莫大的讽刺,勤俭坚毅、大公无私的实干家,却并没有将他的实干精神投入社会改造中,而是在昏庸的官员、愚昧的国民、荒谬的社会中逐步被同化,沦为平庸。这正映照出那些开始热情投入革命,最后却不得不向旧社会妥协的革命者的影子。在这个时代,英雄最终的结局大都是被庸众杀害或同化,结局为整篇文章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理水》中正刻画了这样一个英雄形象,它将古代故事拉到现代,把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变成平凡的现代人,通过反顾历史来讽喻现实。它抨击学者的迂腐和官员的昏庸,也讽刺民众的愚昧和麻木;它歌颂英雄的伟大和崇高,最后又无情解构他们的崇高性和正义性。整篇文章充满了荒诞色彩,表达了鲁迅对现实丑恶的鞭挞与讽刺,对英雄的崇敬与赞扬,弘扬民族自信,激发国民现实斗争的勇气和信念。
(作者系2019级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