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空抛物现象发生得越发频繁。就在本月,江西省景德镇某小区内,一居民竟从19楼抛下煤气罐,致使楼下多辆汽车被砸,该居民亦面临法律严惩。高空抛物,害人害己。随手一抛,可能造成他人重大生命、财产损失,带给自己高额赔偿甚至是刑罚责任。出于对居民生命及财产权利的保护,《民法典》重点关注了对高空抛物行为的处罚,在修改前后有了变化。
《民法典》出台之前,针对上述情形,如果无法确定煤气罐具体是由哪一户抛出的,那么该栋楼内具有抛掷可能性的所有住户均将予以补偿,可谓是“一人抛物,全楼买单”。“多人均摊”的责任承担方式下,被“牵连”的人一般会心存抗拒,消极或拒绝赔偿被侵权人;而真正的“黑手”则可能心存侥幸,更不会主动承担赔偿责任。因此,整体看来,简单直接的责任分摊并不利于高空抛物的追责和规制。
但《民法典》出台后,情况就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民法典》规定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明确高空抛物是违法行为。
其次,明确了公安机关须尽职调查,查明具体责任人。这大大提高了锁定真正侵权责任人的可能性。再次,明确了物业服务企业等建筑物管理人需履行防范义务。也就是说,物业需要提供必备的设施或服务来避免高空抛物行为及损害后果的发生。最后,因连带而承担责任的居民在履行对受害人的补偿后,可继续向真正的侵权责任人追偿。
结合以上,《民法典》明确了高空抛物事件中涉及的各方责任。细化后的法律条文具备更高的可操作性,不但保护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也兼顾了督促相关主体自觉履行职责义务,共同预防和减少此类行为的发生。
那么,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高空抛物,要如何应对呢?
首先,可以及时向物业、公安机关等寻求帮助,尽快确定侵权责任人。
其次,可以排查物业管理人是否尽到了安全保障义务,比如是否在小区内设置了监测系统、是否对已发生的高空抛物事件及时反应并积极配合调查、是否在小区内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教育并对高空抛物行为及时进行劝阻等。如果物业方没有相应的预防机制和措施,那么可以追究其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
最后,如果最终无法确定侵权责任人,或侵权责任人无能力进行赔付,那么除了能够证明自己无法实施侵害的住户之外,该栋楼内可能实施侵害的所有住户都将对受害人予以补偿,承担补偿责任的居民之后可以继续向侵权人追偿。
法律为责任指明方向,责任为安全保驾护航。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希望高空抛物这一“悬在城市上空的痛”能够得到有效缓解,让人们真正享受到“头顶上的安全”。
张佳春/文